苍耳散

类别: 清热剂
出处: 《赤水玄珠》卷二十九
举报/反馈
方剂说明
【功能主治】: 疔疮。
【组成】: 苍耳根3两5钱,乌梅5个,带须葱3根。
【药材配方】: 苍耳根 乌梅
中药材配剂
苍耳根
类别: 清热药
治疔疮,痈疽,缠喉风,丹毒,高血压,痢疾。①《食疗本草》:"丁肿困重,生捣苍耳根叶;和小儿尿绞取汁,冷服一升,日三度。"②《医林纂要》:"治同苍耳子,作浴汤去风润燥。"③《广西中药志》:"治咳嗽。"
乌梅
类别: 收涩药
收敛生津,安蛔驱虫。治久咳,虚热烦渴,久疟,久泻,痢疾,便血,尿血,血崩,蛔厥腹痛、呕吐,钩虫病,牛皮癣,胬肉。 ①《本经》:"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恶肉。" ②《别录》:"止下痢,好唾口干。""利筋脉,去痹。" ③陶弘景:"伤寒烦热,水渍饮汁。" ④孟诜:"大便不通,气奔欲死,以乌梅十颗,置汤中,须臾挼去核,杵为丸如枣大,纳下部,少时即通。擘破水渍,以少蜜相和,止渴。霍乱心腹不安,及痢赤、治疟方多用之。" ⑤《本草拾遗》:"去痰,主疟瘴,止渴调中,除冷热痢,止吐逆。" ⑥《日华子本草》:"除劳,治骨蒸,去烦闷,涩肠止痢,消酒毒,治偏枯皮肤麻痹,去黑点,令人得睡。又入建茶、干姜为丸,止休息痢。" ⑦《本草图经》:"主伤寒烦热及霍乱躁("躁"一作"燥")渴,虚劳瘦羸,产妇气痢等方中多用之。" ⑧《用药心法》:"收肺气。" ⑨《纲目》:"敛肺涩肠,治久嗽,泻痢,反胃噎膈,蛔厥吐利,消肿,涌痰,杀虫,解鱼毒、马汗毒、硫黄毒。" ⑩《本草求原》:"治溲血、下血、诸血证,自汗,口燥咽干。"
用药咨询
苍耳散证会不会怕冷
苍耳子散证会不会怕冷,这个说法有误。苍耳散是一个中药名,是治疗头面感受风寒之邪、鼻渊多浊涕、疼痛连及头项、嗅觉不敏等的中药。苍耳子散,由苍耳子、白芷、辛夷、薄荷组成,功效散风热、通鼻窍,主治头面感受风寒之邪、鼻渊多浊涕、疼痛连及头项、嗅觉不敏等症状,临床用于治疗鼻炎、鼻窦炎等疾病。苍耳子散中苍耳子配伍辛夷,性辛温,同归肺经,肺开窍于鼻,两药功在散风寒、通鼻窍,白芷解表散寒、宣通鼻窍,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四药合用,共奏散风寒、通鼻窍之功。如需应用药物治疗,请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
苍耳子散的组成与功效
苍耳子散一般是由苍耳子、白芷以及辛夷等中药组成,其功效包括疏风、止痛以及通窍等,建议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辨证论治,避免盲目使用。苍耳子散为临床常用的中医方剂,成分包括苍耳子、白芷、辛夷等。其中苍耳子,味苦、甘、辛,性温,具有散寒、祛湿以及止痛的功效。白芷味辛,性温,归肺、胃以及大肠经,主要功效为解表散寒、祛风止痛。而辛夷味辛,性温,归肺、胃二经,具有散寒、通窍的作用,诸药合用,进而发挥苍耳子散疏风止痛、通鼻窍的功效,在临床上可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前额疼痛以及鼻渊等病症。但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人群都适宜服用苍耳子散,若患者鼻渊久治不愈,转为虚证者不宜使用,以免导致病情加重。另外,在服用苍耳子散期间还要注意保持饮食清淡,应避免食用辣椒或者花椒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对胃肠造成刺激,进而使苍耳子散的药效下降,不利于治疗。
苍耳子散熏可以口服吗
苍耳子散可以口服用药,其是一种能够治疗慢性鼻炎、鼻窦炎的中药方剂,有疏散风邪,通鼻窍,止痛的作用。苍耳子散是复方中药制剂,成分有苍耳子、辛夷、白芷、薄荷四味药。其中苍耳子的正确使用方法有内服,如煎汤、浸酒、入丸等;外用,捣敷、水煎洗等。若是内服,可直接服用或用麸皮炒制。苍耳子入肺经,性味苦、辛、温,还可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用于风寒头痛、鼻塞流涕、鼻鼽、鼻渊、风疹瘙痒、湿痹拘挛。中医认为,慢性鼻炎、鼻窦炎大多由于外感风热,肺热内伤所致,治疗上应疏风解表,清热通窍,所以苍耳子散能够治疗慢性鼻炎和鼻窦炎。建议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切勿自行用药。
同类清热剂
清瘟败毒饮
主治: 一切火热,表里俱盛,狂躁烦心;口干咽痛,大热干呕,错语不眠,吐血衄血,热盛发斑。现代多用于脑炎乙型、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等。
疗效: 解外化内,升清降浊。
组成: 生石膏大剂6-8两,中剂2-4两,小剂8钱-1两2钱,小生地大剂6钱-1两,中剂3-5钱,小剂2-4钱,乌犀角大剂6-8钱,中剂3-4钱,小剂2-4钱,真川连大剂4-6钱,中剂2-4钱,小剂1钱-1钱半,生栀子、桔梗、黄芩、知母、赤芍、玄参、连翘、竹叶、甘草、丹皮。
五味消毒饮
主治: 各种疔毒,痈疮疖肿。红丝疔、暗疔、内疔、羊毛疔,疔疮发无定处,未化或已化,或走黄者。
组成: 金银花3钱,野菊花1钱2分,蒲公英1钱2分,紫花地丁1钱2分,紫背天葵子1钱2分。
辛夷清肺饮
主治: 肺热鼻内息肉,初如榴子,日后渐大,闭塞孔窍,气不宣通。
组成: 辛夷6分,黄芩1钱,山栀1钱,麦门冬1钱,百合1钱,石膏1钱,知母1钱,甘草5分,枇杷叶3片(去毛),升麻3分。
一见消
主治: 痈疽。
组成: 金银花1斤,蒲公英4两,赤芍4两,黄耆8两,紫花地丁6两,红花8两,鬼馒头4两,地榆2两,黄柏2两,羌活1两,半夏1两,紫草1两,麻黄2两,瓜蒌1两,白芷1两,当归2两,栀子2两,独活1两,黑参3两,花粉1两,苍术1两,钩藤1两,木通1两,大黄1两,柴胡8钱,甘草5钱,皂角5钱,连翘3钱,防风5钱,牛蒡子5钱,全蝎2钱,僵蚕2钱,广木香3两,蝉蜕3钱,没药3钱(炙),麝香2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