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湿健脾汤

类别: 祛湿剂
出处: 《眼科临症笔记》。
举报/反馈
方剂说明
【功能主治】: 胞虚如球(非炎性眼睑水肿)。两眼珠微赤,稍痠不痒,无泪虚胀,不坚硬,皮不变色。
【组成】: 党参1两,山药5钱,云苓5钱,薏米5钱,牛蒡子3钱(炒),连翘3钱,陈皮3钱,泽泻3钱,猪苓3钱,车前子3钱(外包),砂仁壳1钱,甘草1钱。
【药材配方】: 党参 山药 泽泻 牛蒡子 猪苓 甘草 砂仁壳 车前子 连翘 陈皮
【用法】: 水煎服;外以三物化坚汤罨之。
中药材配剂
牛蒡子
类别: 解表药
疏散风热,宣肺透疹,消肿解毒。治风热咳嗽,咽喉肿痛,斑疹不透,风疹作痒,痈肿疮毒。①《别录》:明目补中,除风伤。②《药性论》:除诸风,利腰脚,又散诸结节筋骨烦热毒。③《食疗本草》:炒过末之,如茶煎三匕,通利小便。④《本草拾遗》:主风毒肿,诸痿。⑤《医学启源》:消利咽膈。《主治秘要》:润肺散气。⑥李杲:治风湿瘾疹,咽喉风热,散诸肿疮疡之毒,利凝滞腰膝之气。⑦《纲目》:消斑疹毒。
砂仁壳
类别: 芳香化湿
《中国医学大辞典》:"功用与砂仁同,而较为平和。"
车前子
类别: 利水渗湿
利水,清热,明日,祛痰。治小便不通,淋浊,带下,尿血,暑湿泻痢,咳嗽多痰,湿痹,目赤障翳。 ①《本经》:"主气癃、止痛,利水道小便,除湿痹。" ②《本草经集注》:"主虚劳。" ③《别录》:"男子伤中,女子淋沥,不欲食。养肺强阴益精。明目疗赤痛。" ④《药性论》:"能去风毒,肝中风热,毒风冲眼目,赤痛障翳,脑痛泪出,去心胸烦热。" ⑤《日华子本草》:"通小便淋涩,壮阳。治脱精,心烦。下气。" ⑥《医学启源》:"主小便不通,导小肠中热。" ⑦《滇南本草》:"消上焦火热,止水泻。" ⑧《纲目》:"止暑湿泻痢。" ⑨《雷公炮制药性解》:"主淋沥癃闭,阴茎肿痛,湿疮,泄泻,亦白带浊,血闭难产。" ⑩《科学的民间药草》:"镇咳,祛痰,利尿。" ⑾《山东中药》:"敷湿疮、脓泡疮、小儿头疮。"
陈皮
类别: 理气药
党参
类别: 补虚药
补中益气,生津,养血。主治脾胃虚弱,气血两亏,体倦无力,食少,口渴,久泻,脱肛。
甘草
类别: 补虚药
和中缓急,润肺,解毒,调和诸药。炙用,治脾胃虚弱,食少,腹痛便溏,劳倦发热,肺痿咳嗽,心悸,惊痫;生用,治咽喉肿痛,消化性溃疡,痈疽疮疡,解药毒及食物中毒。 ①《本经》:"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 ②《别录》:"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 ③《药性论》:"主腹中冷痛,治惊痫,除腹胀满;补益五脏;制诸药毒;养肾气内伤,令人阴(不)痿;主妇人血沥腰痛;虚而多热;加而用之。" ④《日华子本草》:"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通九窍,利百脉,益精养气,壮筋骨,解冷热。" ⑤《珍珠囊》:"补血,养胃。" ⑥《汤液本草》:"治肺痿之脓血,而作吐剂;消五发之疮疽,与黄耆同功。" ⑦《纲目》:"解小儿胎毒、惊痼,降火止痛。" ⑧《中国药植图鉴》:"治消化性溃疡和黄疸。"
连翘
类别: 清热药
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治温热,丹毒,斑疹,痈疡肿毒,瘰疬,小便淋闭。①《本经》:"主寒热,鼠痿,瘰疬,痈肿恶疮,瘿瘤,结热。"②《别录》:"去白虫。"③《药性论》:"主通利五淋,小便不通,除心家客热。"④《日华子本草》:"通小肠,排脓。治疮疖,止痛,通月经。"⑤李杲:"散诸经血结气聚;消肿。"⑥王好古:"治耳聋浑浑焞焞。"
山药
类别: 补虚药
健脾,补肺,固肾,益精。治脾虚泄泻,久痢,虚劳咳嗽,消渴,遗精、带下,小便频数。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麸炒山药补脾健胃。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白带过多。①《本经》:主伤中,补虚,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②《别录》:主头面游风,风头(一作头风)眼眩,下气,止腰痛,治虚劳羸瘦,充五脏,除烦热,强钥。③《药性论》:补五劳七伤,去冷风,止腰痛,镇心神,补心气不足,患人体虚羸,加而用之。④《食疗本草》:治头疼,助阴力。⑤《日华子本草》:助五脏,强筋骨,长志安神,主泄精健忘。⑥朱震亨:生捣贴肿硬毒,能消散。⑦《伤寒蕴要》:补不足,清虚热。⑧《纲目》:益肾气,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润皮毛。
泽泻
类别: 利水渗湿
利水,渗湿,泄热。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呕吐,泻痢,痰饮,脚气,淋病,尿血。(1)利水渗湿:用于水湿内停之尿少、水肿、泻痢及湿热淋浊等证。治胃内停水常配白术。治尿道涩痛、小便不利常配木通、茯苓。(2)清泻肾火:用于阴虚火旺诸证。①《本经》:"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②《别录》:"补虚损五劳,除五脏痞满,起阴气,止泄精、消渴、淋沥,逐膀胱、三焦停水。"③《药性论》:"主肾虚精自出,治五淋,利膀胱热,直通水道。"④《日华子本草》:"治五劳七伤,主头旋、耳虚鸣,筋骨挛缩,通小肠,止遗沥、尿血。"⑤《医学启源》:"治小便淋沥,去阴间汗。《主治秘诀》云,去旧水,养新水,利小便,消水肿,渗泄止渴。"⑥李杲:"去脬中留垢、心下水痞。"⑦《纲目》:"渗湿热,行痰饮,止呕吐、泻痢,疝痛,脚气。"
猪苓
类别: 利水渗湿
利尿渗湿。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脚气,泄泻,淋、浊,带下。①《本经》:"主痃疟,利水道。"②《药性论》:"解伤寒温疫大热,发汗,主肿胀,满腹急痛。"③《珍珠囊》:"渗泄,止渴,又治淋肿。"④《医学启源》:"大燥除湿。《主治秘要》云,去心懊憹。"⑤《医学入门》:"治中暑消渴。"⑥《纲目》:"开腠理,治淋、肿、脚气,白浊、带下,妊娠子淋,小便不利。"
用药咨询
‹吃什么东西最补脾健脾呢?›
‹吃什么东西最补脾健脾呢?›临床上并没有吃什么东西最补脾健脾的说法,患者可以适当食用小米、山药等食物进行调理。必要时也可以遵医嘱服用药物治疗。一、食物1.小米:小米味甘咸性凉,归脾经和肾经,具有一定的养胃健脾的功效,也具有补虚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达到清热解毒的效果。如果存在脾胃虚弱的情况,可能会出现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此时可以适当吃小米粥进行改善。2.山药:山药属于一种中药材,具有益气养阴以及补脾肺肾的功效,也具有固精止带的作用。如果存在脾虚食少的现象,可以通过吃山药的方式进行缓解,从而促进病情的恢复。二、药物如果通过饮食调整的方法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而且出现了明显的不适症状,比如腹部疼痛、大便稀溏等,则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参苓白术散、人参健脾丸等药物进行治疗,从而使疾病得到有效控制。除此之外,患者还要注意平时的护理工作,尽量多卧床休息,避免做劳累的体力活,也要避免经常熬夜。同时还要定期去医院复查,及时关注身体的恢复情况。
‹健脾吃什么药效果好?›
‹健脾吃什么药效果好?›健脾的药物较多,常见的有参苓白术散、人参健脾丸等中成药。另外,还有四君子汤、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归脾汤等中药方剂。一、中成药1.参苓白术散:主要由人参、茯苓、砂仁、桔梗、甘草、山药、莲子肉、薏苡仁等成分组成,具有补脾胃、益肺气的功效;2.人参健脾丸:主要由人参、黄芪、陈皮、木香、砂仁、当归、白芍、酸枣仁(炒)、远志(制)、炙黄柏、炙黄芩、生姜、大枣等成分组成,具有健脾益气、和胃止泻的作用。二、中药方剂1.四君子汤:主要由党参、炒白术、茯苓、炙甘草四种药材组成,具有益气健脾的功效;2.六君子汤:主要由人参、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生姜、大枣七种药材组成,具有益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3.补中益气汤:主要由黄芪、柴胡、升麻、党参、灸甘草、陈皮、当归、白术八味药材组成,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功效;4.归脾汤:主要由白术、茯神、炙甘草、龙眼肉、当归、木香、大枣、黄芪、生姜、大麦芽等药材组成,具有养血安神、健脾益气的功效。此外,还可以遵医嘱服用附子理中丸、金匮肾气丸、香砂六君丸、香砂养胃丸、补中益气颗粒、参苓白术散、小建中胶囊等药物进行治疗。建议患者在医生指导下用药,避免自行盲目服药,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什么原因疏肝健脾呢?›
‹什么原因疏肝健脾呢?›疏肝健脾多考虑是由于饮食不当、情志失调等原因导致的,也可能是由脾胃虚弱引起的。建议患者及时去医院就诊,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一、生理性因素1.饮食不当:如果长期过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或油腻的食物,可能会对肝脏造成损伤,从而出现上述情况。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平时注意清淡饮食即可。2.情志失调:如果长时间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下,会导致肝气郁结,从而影响到脾胃的功能,也会引起该症状。可以通过调整情绪的方式进行缓解,也可以通过听舒缓音乐的方式进行改善。二、病理性因素1.脾胃虚弱:如果存在脾胃虚弱的情况,会使运化功能减弱,无法将水谷精微转化为气血,从而使身体变得比较瘦弱,并伴有乏力的症状。可以遵医嘱服用人参健脾丸、参苓白术散等药物进行调理,同时还可以适当吃山药粥、小米粥等养胃的食物进行改善。在日常生活中,还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频繁生气,也要避免过度劳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