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附子汤

类别: 解表剂
举报/反馈
方剂说明
【功能主治】: 现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等属于风寒湿邪而成者。
【疗效】: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现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等属于风寒湿邪而成者。
【组成】: 桂枝三两45g(去皮) 甘草二两30g(炙) 生姜三两45g(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15g(炮)
【药材配方】: 大枣 桂枝 甘草 生姜 附子
【用法】: 上药五味,以水1800毫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分三次温服。
【附注】: 薏苡仁汤(《圣济总录》卷一二九)、瓜子汤(《全生指迷方》卷四)、三仁汤(《医学入门》卷八)、薏苡瓜瓣汤(《张氏医通》卷十四)。
中药材配剂
大枣
类别: 补虚药
补脾和胃,益气生津,调营卫,解药毒。治胃虚食少,脾弱便溏,气血津液不足,营卫不和,心悸怔忡。妇人赃躁。①《本经》: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②《本草经集注》:煞乌头毒。③《别录》:补中益气,强力,除烦闷,疗心下悬,肠僻澼。④《药对》:杀附子、天雄毒。⑤孟诜:主补津液,洗心腹邪气,和百药毒,通九窍,补不足气,煮食补肠胃,肥中益气第一,小儿患秋痢,与虫枣食,良。⑥《日华子本草》:润心肺,止嗽。补五脏,治虚劳损,除肠胃癣气。⑦《珍珠囊》:温胃。⑧李杲:温以补脾经不足,甘以缓阴血,和阴阳,调营卫,生津液。⑨《药品化义》:养血补肝。⑩《本草再新》:补中益气,滋肾暖胃,治阴虚。⑾《中国药植图鉴》:治过敏性紫斑病、贫血及高血压。
附子
类别: 补虚药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除湿。治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脚气水肿小儿慢惊,风寒湿痹,踒躄拘挛,阳萎,宫冷阴,疽疮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1)回阳救逆:有较强之回阳作用。用于畏寒、肢冷、脉微欲绝之虚脱,常配伍人参,或干姜、甘草)。(2)补益阳气:附子辛热,其性走而不守,能通行十二经,故凡阳气不足之证均可用之,尤能补益肾阳。补肾阳常配肉桂。(3)祛寒止痛:本品大热,祛寒力强,故能治寒邪内侵之胃腹疼痛、泄泻,以及寒湿阻络之痹痛。①《本经》: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②《别录》:脚疼冷弱,腰脊风寒,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痢赤白,坚肌骨,强阴,又堕眙,为百药长。③《本草拾遗》:醋浸削如小指,纳耳中,去聋。去皮炮令坼,以蜜涂上炙之,令蜜入内,含之,勿咽其汁,主喉痹。④《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去脏腑沉寒;补助阳气不足,温热脾胃。⑤李杲:除脏腑沉寒,三阴厥逆,湿淫腹痛,胃寒蛔动;治经闭;补虚散壅。⑥王好古:治督脉为病,脊强而厥。⑦《纲目》:治三阴伤寒,阴毒寒疝,中寒中风,痰厥气厥,柔痓癫痫,小儿慢惊,风湿麻痹,肿满脚气,头风,肾厥头痛,暴泻脱阳,久痢脾泄,寒疟瘴气,久病呕哕,反胃噎膈,痈疽不敛,久漏冷疮。合葱涕,塞耳治聋。⑧《本草备要》:补肾命火,逐风寒湿。⑨《本草从新》:治痘疮灰白,一切沉寒痼冷之证。
甘草
类别: 补虚药
和中缓急,润肺,解毒,调和诸药。炙用,治脾胃虚弱,食少,腹痛便溏,劳倦发热,肺痿咳嗽,心悸,惊痫;生用,治咽喉肿痛,消化性溃疡,痈疽疮疡,解药毒及食物中毒。 ①《本经》:"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 ②《别录》:"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 ③《药性论》:"主腹中冷痛,治惊痫,除腹胀满;补益五脏;制诸药毒;养肾气内伤,令人阴(不)痿;主妇人血沥腰痛;虚而多热;加而用之。" ④《日华子本草》:"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通九窍,利百脉,益精养气,壮筋骨,解冷热。" ⑤《珍珠囊》:"补血,养胃。" ⑥《汤液本草》:"治肺痿之脓血,而作吐剂;消五发之疮疽,与黄耆同功。" ⑦《纲目》:"解小儿胎毒、惊痼,降火止痛。" ⑧《中国药植图鉴》:"治消化性溃疡和黄疸。"
桂枝
类别: 解表药
发汗解肌,温经通脉。治风寒表证,肩背肢节酸疼,胸痹痰饮,经闭癥瘕。①成无己:泄奔豚,和肌表,散下焦蓄血。利肺气。②《医学启源》:《主治秘诀》:去伤风头痛,开腠理,解表,去皮风湿(末二字据《本草发挥》补)。③《本草经疏》:实表祛邪。主利肝肺气,头痛,风痹骨节挛痛。④《药品化义》:专行上部肩臂,能领药至痛处,以除肢节间痰凝血滞。⑤《本草备要》:温经通脉,发汗解肌。⑥《本草再新》:温中行血,健脾燥胃,消肿利湿。治手足发冷作麻、筋抽疼痛,并外感寒凉等症。
生姜
类别: 解表药
发表,散寒,止呕,开痰。治感冒风寒,呕吐,痰饮,喘咳,胀满,泄泻;解半夏、天南星及鱼蟹、鸟兽肉毒。 ①《本经》:"去臭气,通神明。" ②《别录》:"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 ③陶弘景:"归五脏,去痰下气,止呕吐,除风湿寒热。" ④《药性论》:"主痰水气满,下气;生与干并治嗽,疗时疾,止呕吐不下食。生和半夏主心下急痛;若中热不能食,捣汁和蜜服之。又汁和杏仁作煎,下一切结气实,心胸拥隔,冷热气。" ⑤《千金·食治》:"通汗,去膈上臭气。" ⑥《食疗本草》:"除壮热,治转筋、心满。""止逆,散烦闷,开胃气。" ⑦《本草拾遗》:"汁解毒药,破血调中,去冷除痰,开胃。" ⑧《珍珠囊》:"益脾胃,散风寒。" ⑨《医学启源》:"温中去湿。制厚朴、半夏毒。" ⑩《日用本草》:"治伤寒、伤风、头痛、九窍不利。入肺开胃,去腹中寒气,解臭秽。"解菌蕈诸物毒。" ⑾《纲目》:"生用发散,熟用和中,解食野禽中毒成喉痹;浸汁点赤眼;捣汁和黄明胶熬,贴风湿痛。" ⑿《本草从新》:"姜汁,开痰,治噎膈反胃,救暴卒,疗狐臭,搽冻耳。煨姜,和中止呕。" ⒀《会约医镜》:"煨姜,治胃寒,泄泻,吞酸。" ⒁《现代实用中药》:"治肠疝痛有效。"
用药咨询
【白血病晚期喝生附子汤有用吗?】
【白血病晚期喝生附子汤有用吗?】白血病晚期患者适量遵医嘱服用生附子汤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如果出现严重的毒副作用,则没有用。1.有作用:白血病是一种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是因骨髓中的异常细胞大量增殖和积聚而停滞在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由于白血病会导致正常的造血功能受到抑制,因此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出血、感染等症状。生附子汤由制附子、干姜等药材组成,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的功效,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寒导致的胃痛、腹泻以及脉微欲绝等情况。如果白血病晚期患者的病情比较严重,并且出现了上述症状,则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该药物进行调理,能够起到一定的辅助治疗效果。2.没用: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生附子汤的作用比较多,但是并不适合所有的人群使用。对于阴虚内热者应慎服此药,以免加重病情。另外,孕妇及哺乳期妇女也不宜饮用,否则可能会对胎儿或婴儿产生不良影响。若患者正处于疾病急性发作期间,还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后积极接受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建议患者定期前往医院复查,以便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还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桂枝附子汤治疗三叉神经痛
桂枝附子汤具有温阳散寒、通络止痛的功效,对于三叉神经痛引起的疼痛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但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不可自行盲目用药。桂枝附子汤是中医方剂名,由桂枝、干姜、甘草、大枣等药物组成,具有温阳散寒、通络止痛的功效,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风寒湿痹、心阳不足、胸痹心痛等症状。而三叉神经痛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三叉神经损伤而引起的一种疾病,患者会出现面部疼痛的症状,可表现为针刺样或刀割样剧痛。如果患者存在上述情况,则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桂枝附子汤进行治疗,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人群都适宜服用桂枝附子汤,对药物成分过敏者禁用此药,以免引起皮肤瘙痒、红肿等不适症状。另外,孕妇以及儿童也不宜服用此药。若服药后出现其他不适症状时,建议及时前往医院就诊治疗。
附子汤治三叉神经痛
附子汤对三叉神经痛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但不能根治。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常见的脑神经疾病,指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出现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疼痛。附子汤由附子、干姜、人参、甘草等组成,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益气健脾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亡阳证、肢厥脉微、心悸气短、虚寒吐泻等症状。而三叉神经痛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三叉神经受损引起的一种疾病,患者可能会出现面部感觉异常、咀嚼困难等症状。如果患者存在上述症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附子汤进行治疗,通常能够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但由于附子汤只能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并不能够达到治愈的目的,所以附子汤并不能治三叉神经痛。如果患者病情比较严重,建议及时到医院就诊,在医生指导下通过针灸的方式进行治疗。同时也可以遵医嘱服用卡马西平片、苯妥英钠片等药物进行治疗,能够起到抗癫痫的作用,从而缓解不适的症状。另外,在日常生活中还要注意多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以及熬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