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热通络汤1号

类别: 清热剂
出处: 张爱国方
举报/反馈
方剂说明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社湿宣痹。主实热痹阻。
【组成】: 双花45克,公英45克,生石膏45克,龙胆草30克,土茯苓30克,虎杖30克,生地15克,木通15克,赤芍15克,桃仁15克,蝉蜕15克,炙水蛭15克,乌梅10克,甘草10克,以嫩桑枝或鲜芦根适量煮汤代水。
【药材配方】: 土茯苓 木通 桃仁 蝉蜕 乌梅 甘草
中药材配剂
木通
类别: 利水渗湿
泻火行水,通利血脉。治小便赤涩,淋浊,水肿,胸中烦热,喉痹咽痛,遍身拘痛,妇女经闭,乳汁不通。①《本经》:"主去恶虫,除脾胃寒热,通利九窍血脉关节,令人不忘。"②《吴普本草》:"止自汗。"③《别录》:"疗脾疸常欲眠,心烦哕,出音声,疗耳聋,散痈肿诸结不消,及金疮、恶疮、鼠瘘、踒折、鼻息肉,堕胎,去三虫。"④《药性论》:"主治五淋,利小便,开关格。治人多睡,主水肿浮大,除烦热。"⑤《食疗本草》:"煮饮之,通妇人血气,又除寒热不通之气,消鼠瘘、金疮、踒折,煮汁酿酒妙。"⑥《本草拾遗》:"利大小便,令人心宽下气。"⑦《海药本草》:"主诸瘘疮;喉咙痛及喉痹,并宜煎服之,磨亦得,急即含之。"⑧《食性本草》:"主理风热淋疾,小便效急疼,小腹虚满,宜煎汤并葱食之有效。"⑨《日华子本草》:"安心除烦,止渴退热。治健忘,明耳目,治鼻塞;通小肠,下水,破积聚血块,排脓,治疮疖,止痛,催生下胞,女人血闭,月候不匀,天行时疾,头痛目眩,羸劣乳结,及下乳。"⑩《安徽药材》:"治脚气浮肿。"
蝉蜕
类别: 解表药
散风热,宣肺,定痉。治外感风热,咳嗽音哑,麻疹透发不畅,风疹瘙痒,小儿惊痫,目赤,翳障,疔疮肿毒,破伤风。①《别录》:主小儿痫;灰服之主久痢。②《药性论》:治小儿浑身壮热惊痫,兼能止渴。③《本草拾遗》:研,一钱匕,井花水服,主哑病。④《本草衍义》:治目昏翳。又水煎壳汁,治小儿出疮疹不快。⑤《纲目》:治头风眩运,皮肤风热,痘疹作痒,破伤风及疗肿毒疮,大人失音,小儿噤风天吊,惊哭夜啼,阴肿。
甘草
类别: 补虚药
和中缓急,润肺,解毒,调和诸药。炙用,治脾胃虚弱,食少,腹痛便溏,劳倦发热,肺痿咳嗽,心悸,惊痫;生用,治咽喉肿痛,消化性溃疡,痈疽疮疡,解药毒及食物中毒。 ①《本经》:"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 ②《别录》:"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 ③《药性论》:"主腹中冷痛,治惊痫,除腹胀满;补益五脏;制诸药毒;养肾气内伤,令人阴(不)痿;主妇人血沥腰痛;虚而多热;加而用之。" ④《日华子本草》:"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通九窍,利百脉,益精养气,壮筋骨,解冷热。" ⑤《珍珠囊》:"补血,养胃。" ⑥《汤液本草》:"治肺痿之脓血,而作吐剂;消五发之疮疽,与黄耆同功。" ⑦《纲目》:"解小儿胎毒、惊痼,降火止痛。" ⑧《中国药植图鉴》:"治消化性溃疡和黄疸。"
桃仁
类别: 泻下药
破血行瘀,润燥滑肠。治经闭,癥瘕,热病蓄血,风痹,疟疾,跌打损伤,瘀血肿痛,血燥便秘。 ①《本经》:"主瘀血,血闭癥瘕,邪气,杀小虫。" ②《别录》:"止咳逆上气,消心下坚,除卒暴击血,破癥瘕,通脉,止痛。" ③孟诜:"杀三虫,止心痛。" ④《医学启源》:"治大便血结。" ⑤李杲:"治热入血室,腹中滞血,皮肤血热燥痒,皮肤凝聚之血。" ⑥《滇南本草》:"治血痰。" ⑦《纲目》:"主血滞风痹,骨蒸,肝疟寒热,产后血病。" ⑧《现代实用中药》:"治高血压及慢性盲肠炎,妇人子宫血肿。"
土茯苓
类别: 利水渗湿
除湿,解毒,通利关节。用于湿热淋浊,带下,痈肿,瘰疬,疥癣,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  1、梅毒。用土茯苓四两、皂角子七个,煎水代茶饮。  2、骨挛痈漏(筋骨疼痛,溃烂成痈,积年累月,终身成为废疾)。用土茯苓一两,有热加黄苓、黄连,气虚加四君子汤,血虚加四物汤,煎水代茶饮。又方:用土茯苓四两、四物汤一两、皂角子七个、川椒四十九粒、灯心七根,煎水代茶饮。  3、瘰疬溃烂。用土茯苓切片,或研为末,水煎服,或加在粥内吃下。多吃为好。
乌梅
类别: 收涩药
收敛生津,安蛔驱虫。治久咳,虚热烦渴,久疟,久泻,痢疾,便血,尿血,血崩,蛔厥腹痛、呕吐,钩虫病,牛皮癣,胬肉。 ①《本经》:"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恶肉。" ②《别录》:"止下痢,好唾口干。""利筋脉,去痹。" ③陶弘景:"伤寒烦热,水渍饮汁。" ④孟诜:"大便不通,气奔欲死,以乌梅十颗,置汤中,须臾挼去核,杵为丸如枣大,纳下部,少时即通。擘破水渍,以少蜜相和,止渴。霍乱心腹不安,及痢赤、治疟方多用之。" ⑤《本草拾遗》:"去痰,主疟瘴,止渴调中,除冷热痢,止吐逆。" ⑥《日华子本草》:"除劳,治骨蒸,去烦闷,涩肠止痢,消酒毒,治偏枯皮肤麻痹,去黑点,令人得睡。又入建茶、干姜为丸,止休息痢。" ⑦《本草图经》:"主伤寒烦热及霍乱躁("躁"一作"燥")渴,虚劳瘦羸,产妇气痢等方中多用之。" ⑧《用药心法》:"收肺气。" ⑨《纲目》:"敛肺涩肠,治久嗽,泻痢,反胃噎膈,蛔厥吐利,消肿,涌痰,杀虫,解鱼毒、马汗毒、硫黄毒。" ⑩《本草求原》:"治溲血、下血、诸血证,自汗,口燥咽干。"
用药咨询
『b1细胞通过表面bcr可直接识别?』
『b1细胞通过表面bcr可直接识别?』B1细胞一般指浆母细胞。浆母细胞是介于抗体原致敏的初始B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之间的过渡型细胞,在体外培养时可以分化为浆细胞。浆母细胞可以通过表面BCR(抗原受体)进行直接识别。浆母细胞在人体内发挥着重要的防御作用,它们能够迅速地产生大量的抗体前Fc片段,这些抗体前Fc片段具有中和病毒、细菌等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并且还能够激活补体系统,进一步增强免疫反应的效果。如果患者出现浆母细胞数量异常增多的情况,则可能是由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硬皮病等疾病。此时需要及时就医并接受治疗。建议浆母细胞患者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以免加重病情。同时还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若期间出现明显不适症状,还需及时就医诊治,以免延误病情。
『t1bn0m01a2期肺腺癌?』
『t1bn0m01a2期肺腺癌?』T1表示原发肿瘤大小,N0无转移淋巴结,M0为组织学类型未确定或非小细胞肺癌,分期属于1a2期的肺腺癌。此时患者病情较轻,建议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化疗等。一、临床意义根据TNM分期标准,将肺腺癌分为Ⅰ-Ⅳ期,其中Ⅰ期又可分为Ⅰa期和Ⅰb期,而Ⅰa期中又包括了T1aN0和T1aN0两种情况。T1aN0代表原发肿瘤最大径≤2cm,且不存在任何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情况;T1aN0则是在此基础上,存在一个或多个实性病灶,但每个病变直径均不超过0.5cm。而M0则是指病理诊断明确,即组织学类型已知,并非其他类型的癌症。因此,上述描述是早期肺腺癌,分期属于1a2期。二、治疗方法1.手术治疗:对于1a2期的肺腺癌来说,首选方法就是外科手术切除,术后可辅助放疗、化疗等方式提高生存率。2.化学药物治疗:简称化疗,常用化疗方案有紫杉醇+卡铂、吉西他滨+顺铂等,通过使用特定的抗癌药物来杀死癌细胞或阻止其生长。3.放射治疗:简称放疗,利用高能射线对肺癌进行照射,以达到杀灭癌细胞的目的。4.免疫疗法:如PD-L1抑制剂,可以激活机体的抗肿瘤活性免疫应答,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此外,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避免吸烟饮酒,同时注意适当运动,增强身体抵抗力。饮食上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以及优质蛋白食物,少吃辛辣刺激油腻性食物,以免加重不适症状。
『肺癌1a2期是什么意思?』
『肺癌1a2期是什么意思?』肺癌1a2期是指根据TNM分期对肺癌进行的分期,在临床上通常用T、N和M表示。其中T代表原发肿瘤的情况,N代表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而M则代表远处转移情况。如果患者在检查时发现是肺癌1a2期,则说明病情比较轻。1.T:指原发肿瘤浸润肺实质的程度,分为5个不同的级别,分别为T0-T4。若为T1a2期,则表明肿瘤已经穿透基底膜,并且局限于肺段或肺叶内。2.N:代表局部淋巴结转移的数量和位置。N0无区域淋巴结转移;N1有单侧支气管动脉或(和)静脉的区域性淋巴结转移;N2有双侧支气管动脉或(和)静脉的区域性淋巴结转移;N3有三支以上支气管动脉或(和)静脉的区域性淋巴结转移以及任何部位的任何数量的全身性转移。3.M:代表是否发生远端器官转移。M0表示未发现远处转移病灶,M1表示存在远处转移病灶。因此,当患者出现肺癌1a2期的情况时,一般没有远处转移的现象,属于相对早期的肺癌阶段。对于这一时期的肺癌患者来说,手术切除通常是首选治疗方法,因为此时病变范围较小,癌细胞并未向其他组织扩散,通过手术治疗可以达到较好的预后效果。
同类清热剂
清瘟败毒饮
主治: 一切火热,表里俱盛,狂躁烦心;口干咽痛,大热干呕,错语不眠,吐血衄血,热盛发斑。现代多用于脑炎乙型、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等。
疗效: 解外化内,升清降浊。
组成: 生石膏大剂6-8两,中剂2-4两,小剂8钱-1两2钱,小生地大剂6钱-1两,中剂3-5钱,小剂2-4钱,乌犀角大剂6-8钱,中剂3-4钱,小剂2-4钱,真川连大剂4-6钱,中剂2-4钱,小剂1钱-1钱半,生栀子、桔梗、黄芩、知母、赤芍、玄参、连翘、竹叶、甘草、丹皮。
五味消毒饮
主治: 各种疔毒,痈疮疖肿。红丝疔、暗疔、内疔、羊毛疔,疔疮发无定处,未化或已化,或走黄者。
组成: 金银花3钱,野菊花1钱2分,蒲公英1钱2分,紫花地丁1钱2分,紫背天葵子1钱2分。
辛夷清肺饮
主治: 肺热鼻内息肉,初如榴子,日后渐大,闭塞孔窍,气不宣通。
组成: 辛夷6分,黄芩1钱,山栀1钱,麦门冬1钱,百合1钱,石膏1钱,知母1钱,甘草5分,枇杷叶3片(去毛),升麻3分。
一见消
主治: 痈疽。
组成: 金银花1斤,蒲公英4两,赤芍4两,黄耆8两,紫花地丁6两,红花8两,鬼馒头4两,地榆2两,黄柏2两,羌活1两,半夏1两,紫草1两,麻黄2两,瓜蒌1两,白芷1两,当归2两,栀子2两,独活1两,黑参3两,花粉1两,苍术1两,钩藤1两,木通1两,大黄1两,柴胡8钱,甘草5钱,皂角5钱,连翘3钱,防风5钱,牛蒡子5钱,全蝎2钱,僵蚕2钱,广木香3两,蝉蜕3钱,没药3钱(炙),麝香2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