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芩活血散结汤

类别: 清热剂
出处: 宋爱武方
举报/反馈
方剂说明
【功能主治】: 清热疏肝,活血散结。主湿热蕴结,气滞血瘀。
【组成】: 柴胡10克,黄芩10克,川芎10克,当归10克,郁金10克,青皮10克,红花10克,忍冬藤30克,丹参30克,赤芍15克,橘核15克,鸡血藤75克。
【药材配方】: 柴胡 黄芩 川芎 郁金 青皮 红花 忍冬藤 丹参 橘核 鸡血藤
中药材配剂
青皮
类别: 理气药
疏肝破气,散结消痰。治胸胁胃脘疼痛,疝气,食积,乳肿,乳核,久疟癖块。①《本草图经》:"主气滞,下食,破积结及膈气。"②《医学启源》:"《主治秘诀》云,厥阴、少阳之分有病用之。破坚癖,散滞气,去下焦诸湿,左胁有积气。"③《纲目》:"治胸膈气逆,胁痛,小腹疝气,消乳肿,疏肝胆,泻肺气。"④《本草备要》:"除痰消痞,治肝气郁结,胁痛多怒,久疟结癖,疝痛,乳肿。"⑤《现代实用中药》:"治胃痛,吐逆,解热,消痰水。"
忍冬藤
类别: 清热药
清热,解毒,通络。治温病发热,热毒血痢,传染性肝炎,痈肿疮毒,筋骨疼痛。①《别录》:"主寒热身肿。"②陶弘景:"煮汁以酿酒,补虚疗风。"③《药性论》:"主腹胀满,能土气下澼。"④《本草拾遗》:"主热毒血痢水痢。"⑤《履巉岩本草》:"治筋骨疼痛。"⑥《滇南本草》:"宽中下气,消痰,祛风热,清咽喉热痛。"⑦《纲目》:"治一切风湿气及诸肿毒,痈疽疥癣,杨梅恶疮,散热解毒。"⑧《本草再新》:"治心虚火旺,补气宽中,咳嗽,痈痿。。⑨《南京民间药草》:"茎叶及花对眼睛发炎时有疗效。"⑩《贵州民间方药集》:"叶:外敷治刀伤。"⑾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湿热腿痛。"
柴胡
类别: 解表药
和解表里,疏肝,升阳。治寒热往来,胸满胁痛,口苦耳聋,头痛目眩,疟疾,下利脱肛,月经不调,子宫下垂。①《本经》: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②《别录》:除伤寒心下烦热,诸痰热结实,胸中邪逆,五藏间游气,大肠停积,水胀,及湿痹拘挛。亦可作浴汤。③《药性论》:治热劳骨节烦疼,热气,肩背疼痛,宣畅血气,劳乏羸瘦;主下气消食,主时疾内外热不解,单煮服。④《千金方》:苗汁治耳聋,灌耳中。⑤《四声本草》:主痰澜、胸胁中痞。⑥《日华子本草》:补五劳七伤,除烦止惊,益气力,消痰止嗽,润心肺,添精补髓,天行温疾热狂乏绝,胸胁气满,健忘。⑦《珍珠囊》:去往来寒热,胆痹,非柴胡梢子不能除。⑧《医学启源》:除虚劳烦热,解散肌热,去早晨潮热。⑨《滇南本草》:伤寒发汗解表要药,退六经邪热往来,痹痿,除肝家邪热、痨热,行肝经逆结之气,止左胁肝气疼痛,治妇人血热烧经,能调月经。发汗用嫩蕊,治虚热、调经用根。⑩《纲目》:治阳气下陷,平肝、胆、三焦、包络相火,及头痛、眩晕,目昏、赤痛障翳,耳聋鸣,诸疟,及肥气寒热,妇人热入血室,经水不调,小儿痘疹余热,五疳羸热。
川芎
类别: 祛风湿
行气开郁,法风燥湿,活血止痛。治风冷头痛旋晕,胁痛腹疼,寒痹筋挛,经闭,难产,产后瘀阻块痛,痈疽疮疡。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瘕腹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头痛,风湿痹痛。①《本经》:"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金创,妇人血闭无子。"②《别录》:"除脑中冷动,面上游风去来,目泪出,多涕唾,忽忽如醉,诸寒冷气,心腹坚痛,中恶,卒急肿痛,胁风痛,温中内寒。"③陶弘景:"齿根出血者,含之多瘥。"④《药性论》:"治腰脚软弱,半身不遂,主胞衣不出,治腹内冷痛。"⑤《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一切气,一切劳损,一切血,补五劳,壮筋骨,调众脉,破癥结宿血,养新血,长肉,鼻洪,吐血及溺血,痔瘘,脑痈发背,瘰疬瘿赘,疮疥,及排脓消瘀血。"⑥《医学启源》:"补血,治血虚头痛。"⑦王好古:"搜肝气,补肝血,润肝燥,补风虚。"⑧《纲目》:"燥湿,止泻痢,行气开郁。"
丹参
类别: 补虚药
活血祛瘀,安神宁心,排脓,止痛。治心绞痛,月经不调,痛经,经闭,血崩带下,癥瘕,积聚,瘀血腹痛,骨节疼痛,惊悸不眠,恶疮肿毒。①《本经》: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寒热积聚;破癥除瘕,止烦满,益气。②《吴普本草》:治心腹痛。③《别录》:养血,去心腹痼疾结气,腰脊强,脚痹;除风邪留热,久服利人。④陶弘景:渍酒饮之,疗风痹。⑤《药性论》:治脚弱,疼痹,主中恶;治腹痛,气作声音呜吼。⑥《日华子本草》:养神定志,通利关脉。治冷热劳,骨节疼痛,四肢不遂;排脓止痛,生肌长肉;破宿血,补新生血;安生胎,落死胎;止血崩带下,调妇人经脉不匀,血邪心烦;恶疮疥癣,瘿赘肿毒,丹毒;头痛,赤眼,热温狂闷。⑦《滇南本草》:补心定志,安神宁心。治健忘怔冲,惊悸不寐。⑧《纲目》:活血,通心包络。治疝痛。⑨《云南中草药选》:活血散瘀,镇静止痛。治月经不调,痛经,风湿痹痛,子宫出血,吐血,乳腺炎,痈肿。
红花
类别: 活血化瘀
活血通经,去瘀止痛。治经闭,癥瘕,难产,死胎,产后恶露不行、瘀血作痛,痈肿,跌扑损伤。 ①《唐本草》:"治口噤不语,血结,产后诸疾。" ②《开宝本草》:"主产后血运口噤,腹内恶血不尽、绞痛,胎死腹中,并酒煮服。亦主蛊毒下血。" ③《本草蒙筌》:"喉痹噎塞不通,捣汁咽。" ④《纲目》:"活血,润燥,止痛,散肿,通经。" ⑤《本草正》:"达痘疮血热难出,散斑疹血滞不消。" ⑥《本草再新》:"利水消肿,安生胎,堕死胎。"
黄芩
类别: 清热药
泻实火,除湿热,止血,安胎。治壮热烦渴,肺热咳嗽,湿热泻痢,黄疸,热淋,吐、衄、崩、漏,目赤肿痛,胎动不安,痈肿疔疮。①《本经》:"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治)恶疮,疽蚀,火疡。"②《别录》:"疗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③陶弘景:"治奔豚,脐下热痛。"④《药性论》:"能治热毒,骨蒸,寒热往来,肠胃不利,破壅气,治五淋,令人宣畅,去关节烦闷,解热渴,治热腹中疞痛,心腹坚胀。"⑤《日华子本草》:"下气,主天行热疾,疔疮,排脓。治乳痈,发背。"⑥《珍珠囊》:"除阳有余,凉心去热,通寒格。"⑦李杲:"治发热口苦。"⑧《滇南本草》:"上行泻肺火,下行泻膀胱火,(治)男子五淋,女子暴崩,调经清热,胎有火热不安,清胎热,除六经实火实热。"⑨《纲目》:"治风热湿热头疼,奔豚热痛,火咳,肺痿喉腥,诸失血。"⑩《本草正》:"枯者清上焦之火,消痰利气,定喘嗽,止失血,退往来寒热,风热湿热,头痛,解瘟疫,清咽,疗肺痿肺痈,乳痈发背,尤祛肌表之热,故治斑疹、鼠瘘,疮疡、赤眼;实者凉下焦之热,能除赤痢,热蓄膀胱,五淋涩痛,大肠闭结,便血、漏血。"⑾《科学的民间药草》:"外洗创口,有防腐作用。"
鸡血藤
类别: 活血化瘀
活血、舒筋。治腰膝酸痛,麻木瘫痪,月经不调。①《纲目拾遗》:"活血,暖腰膝,已风瘫。"②《本草再新》:"补中燥胃。"③《饮片新参》:"去瘀血,生新血,流利经脉。治暑痧,风血痹症。"④《现代实用中药》:"为强壮性之补血药,适用于贫血性之神经麻痹症,如肢体及腰膝酸痛,麻木不仁等。又用于妇女月经不调,月经闭止等,有活血镇痛之效。"
橘核
类别: 理气药
理气,止痛。治疝气,睾丸肿痛,乳痈,腰痛,膀胱气痛。①《日华子本草》:"治腰痛,膀胱气,肾疼。炒去壳,酒服良。"②《纲目》:"治小肠疝气及阴核肿痛。"③《本草备要》:"行肝气,消肿散毒。"④《医林纂要》:"润肾、坚肾。"
郁金
类别: 理气药
行气解郁,凉血破瘀。治胸腹胁肋诸痛,失心癫狂,热病神昏,吐血,衄血,尿血,血淋,妇女倒经,黄疸。①《药性论》:"治女人宿血气心痛,冷气结聚,温醋摩服之。"②《唐本草》:"主血积,下气,生肌,止血,破恶血,血淋,尿血,金疮。"③《珍珠囊》:"凉心。"④李杲:"治阳毒入胃,下血频痛。"⑤《本草衍义补遗》:"治郁遏不能散。"⑥《纲目》:"治血气心腹痛,产后败血冲心欲死,失心颠狂。"⑦《本草通玄》:"治痘毒入心。"⑧《本草正》:"止吐血,衄血;单用治妇人冷气血积,结聚气滞,心腹作痛。"⑨《本草述》:"治发热,郁,咳嗽,齿衄,咳嗽血,溲血,头痛眩晕,狂痫,滞下,淋,并眼目鼻舌咽喉等证。"⑩《本草备要》:"行气,解郁;泄血,破瘀。凉心热,散肝郁。治妇人经脉逆行,"⑾《本草从新》:"能开肺金之郁。"⑿《要药分剂》:"凉血。"
用药咨询
【活血化瘀消肿散结的最佳方法?】
【活血化瘀消肿散结的最佳方法?】临床上没有活血化瘀消肿散结的最佳方法的说法,患者可以通过饮食调理、生活护理、药物治疗等方式进行改善。1.饮食调理:如果身体受到外伤后出现局部淤青的情况,可以适当吃一些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食物,比如山楂、红糖等。同时还可以多吃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如鸡蛋、牛奶等,能够补充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有利于促进伤口的愈合。2.生活护理: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以免影响恢复。另外还要注意保持针刺部位清洁干燥,防止感染的发生。3.药物治疗:若症状比较严重,建议遵医嘱使用三七片、舒筋活血胶囊等药物进行治疗,从而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必要时,也可以合理搭配使用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布洛芬缓释胶囊等药物缓解疼痛的症状。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中医理疗的方式进行处理,有助于病情的后期好转。
「活血化瘀消肿散结的最佳方法?」
「活血化瘀消肿散结的最佳方法?」在临床上活血化瘀、消肿散结的最佳方法,主要包括调整生活习惯、中药治疗、针灸治疗、物理治疗等。经过中医辨证论治后,可根据个人具体情况,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方法治疗。1、调整生活习惯:出现相关病症时,患者应避免久坐、久站,多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也可以适当进行深蹲运动,锻炼臀部肌肉。此外,建议患者尽量穿宽松、棉质的衣服,避免穿过紧的衣服,以免加重病情;2、中药治疗:当出现血瘀证时,临床可表现为面色黧黑、口唇青紫等症状,男性还可出现阴囊肿胀等症状,女性则可出现痛经、月经不调等症状。此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根据具体病因,服用三七、川芎、益母草、丹参等中药材治疗,起到活血化瘀、消肿散结的作用。此外,患者还可以遵医嘱服用中成药物,如血府逐瘀丸、少腹逐瘀丸、桂枝茯苓丸等治疗;3、针灸治疗:患者也可以选择针灸治疗,主要是通过针刺穴位促进血液运行,常用的穴位有三阴交穴、膈俞穴、足三里穴等。但需要注意针灸治疗需要在专业中医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免出现不良后果;4、物理治疗:患者还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推拿、按摩、刮痧、拔罐等物理治疗方法,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起到活血化瘀、消肿散结的治疗作用。此外,还可以选择热敷,以缓解疼痛症状。因此,出现相关病症时,患者需要到中医内科由医生辨证论治后选择合适的方法治疗。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凉,饮食上应注意避免食用生冷、辛辣的食物。
【活血化瘀消肿散结的最佳方法?】
【活血化瘀消肿散结的最佳方法?】活血化瘀、消肿散结的最佳方法,主要针对具体病症进行选择。临床上出现血瘀、血肿、痰核、痈疬、痔核等各种病症后,都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活血化瘀、消肿散结的药物进行治疗。1、气滞血瘀:如果由于情志不畅、跌倒损伤等,导致气机郁滞而出现血瘀,症见胁肋胀痛、刺痛、瘕聚、症积等。治疗时应该疏肝解郁、活血化瘀,常用的药物有丹栀逍遥丸、血府逐瘀丸等;2、寒凝血瘀:因寒邪凝滞经脉,血液运行不畅,症见腹痛,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得热则缓,肢体麻木,肿胀,舌质淡,苔白,脉沉紧。治疗时应该温经散寒、消肿散结,常用的药物有肉桂胶囊、艾附暖宫丸等;3、湿热瘀结:如果感受湿热之邪,导致湿热瘀结,症见口苦、口干、口臭,时有腹胀、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灼热疼痛等。治疗时应该清热燥湿、消肿散结,常用的药物有三黄片、清热散结胶囊等;4、痰核:多因肺系病证,或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邪毒入侵机体,导致痰湿凝聚,阻滞经脉,或肺气亏虚、清气不畅等,出现痰核,治疗应该清热化痰、消肿散结,常用的药物有小金丸、消瘿丸等;5、痈疽:多因火热毒邪侵袭皮肤,邪毒搏于肌肤,气血壅滞而成,症见皮肤肿胀、坚硬而痛,伴有发热、口干、便秘等症状。治疗时应该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常用的药物有槐角丸、金黄膏等。此外,出现血瘀、肿胀、痰核等病症后,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通过适当运动、调整饮食等方法进行调理。
同类清热剂
清瘟败毒饮
主治: 一切火热,表里俱盛,狂躁烦心;口干咽痛,大热干呕,错语不眠,吐血衄血,热盛发斑。现代多用于脑炎乙型、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等。
疗效: 解外化内,升清降浊。
组成: 生石膏大剂6-8两,中剂2-4两,小剂8钱-1两2钱,小生地大剂6钱-1两,中剂3-5钱,小剂2-4钱,乌犀角大剂6-8钱,中剂3-4钱,小剂2-4钱,真川连大剂4-6钱,中剂2-4钱,小剂1钱-1钱半,生栀子、桔梗、黄芩、知母、赤芍、玄参、连翘、竹叶、甘草、丹皮。
五味消毒饮
主治: 各种疔毒,痈疮疖肿。红丝疔、暗疔、内疔、羊毛疔,疔疮发无定处,未化或已化,或走黄者。
组成: 金银花3钱,野菊花1钱2分,蒲公英1钱2分,紫花地丁1钱2分,紫背天葵子1钱2分。
辛夷清肺饮
主治: 肺热鼻内息肉,初如榴子,日后渐大,闭塞孔窍,气不宣通。
组成: 辛夷6分,黄芩1钱,山栀1钱,麦门冬1钱,百合1钱,石膏1钱,知母1钱,甘草5分,枇杷叶3片(去毛),升麻3分。
一见消
主治: 痈疽。
组成: 金银花1斤,蒲公英4两,赤芍4两,黄耆8两,紫花地丁6两,红花8两,鬼馒头4两,地榆2两,黄柏2两,羌活1两,半夏1两,紫草1两,麻黄2两,瓜蒌1两,白芷1两,当归2两,栀子2两,独活1两,黑参3两,花粉1两,苍术1两,钩藤1两,木通1两,大黄1两,柴胡8钱,甘草5钱,皂角5钱,连翘3钱,防风5钱,牛蒡子5钱,全蝎2钱,僵蚕2钱,广木香3两,蝉蜕3钱,没药3钱(炙),麝香2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