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芙木茎叶

类别: 祛风湿
祛风,降压,行瘀,解毒。治感冒,高血压,痧症吐泻,咽痛,痈肿,疮疥,跌打损伤。①《南宁市药物志》:"治热病斑痧,头痛;捣敷跌打损伤、毒疮;浓煎洗汤火伤。"②《广西中药志》:"散瘀毒,消肿。敷蛇伤。"③《中国药植图鉴》:"煎水(服)治疟疾和肌肉痛。"④《广西药植名录》:"全株:清凉解热,消肿,止血,法风,降血压。治疝气,热症,跌打刀伤,肚痛,腰痛,上吐下泻,喉痛,疮疥。"
举报/反馈
药材说明
【药材名称】: 萝芙木茎叶
【汉语拼音】: luofumujingye
【成份】: 茎含δ-育亨宾。叶含阿立新、洋槐甙。
【加工采集】: 夏、秋采收。
【药材鉴别】: 干燥茎直径约1~2厘米,向上渐细,圆柱形,灰色至灰绿色,幼茎绿色,有3~5个角棱及田点状皮孔,并具纵皱。质坚硬,不易折断,折断面不平坦。气微弱,味苦,皮部较木质部更苦。叶多皱缩,质脆易碎。气不显著,味苦微辣。
【药理作用】: 见"萝芙木"条。
【功效主治】: 祛风,降压,行瘀,解毒。治感冒,高血压,痧症吐泻,咽痛,痈肿,疮疥,跌打损伤。①《南宁市药物志》:"治热病斑痧,头痛;捣敷跌打损伤、毒疮;浓煎洗汤火伤。"②《广西中药志》:"散瘀毒,消肿。敷蛇伤。"③《中国药植图鉴》:"煎水(服)治疟疾和肌肉痛。"④《广西药植名录》:"全株:清凉解热,消肿,止血,法风,降血压。治疝气,热症,跌打刀伤,肚痛,腰痛,上吐下泻,喉痛,疮疥。"
【性味】: 《南宁市药物志》:"苦甘,凉。"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禁忌】: 《广西药植图志》:"有胃病及气血虚寒者忌用。"
【归经】: 肺;脾;肝经
【植物形态】: 灌木,高1-3m。全株平滑无毛。小枝淡灰褐色,疏生圆点状皮孔。叶通常3-4片轮生,稀对生;叶柄长0.5-1cm;叶片质薄而柔,长椭圆状披针形,长4-14cm,宽1-4cm,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楔形或渐尖,全缘或略带波状,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侧腺弧曲上升,无皱纹。聚伞花序呈三叉状分歧,生于上部的小枝腋间;总花梗纤细,长2-4cm,花梗丝状,长约5mm;总苞片针状或三角状;花萼5深裂,裂片卵状披针形,绿色;花冠白色,呈高脚喋状,上部5裂,卵形,冠管细长,近中部稍膨大;雄蕊5,花丝短,花药线形,背部着生;花盘环状;子房由2柱离生心皮所组成,花柱圆柱形,柱头短棒状,基部有一环状薄膜。果实核果状,离生或合生,卵圆形至椭圆形,熟后紫黑色。种子1颗。花期5-7月,果期4月至翌年春季。生境分布:生于低山区丘陵地或溪边的灌木丛及小树林中。资源分布:分布于台湾、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用药部位】: 为夹竹桃科植物萝芙木的茎叶,植物形态详"萝芙木"条。
【来自何书】: 《南宁市药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