麋肉

类别: 补虚药
益气,强筋。治虚劳不足,腰脚软弱。①孟诜:"益气补中,治腰脚。"②《嘉祐本草》:"补五藏不足气。"③《医林纂要》:"补肾益精,健骨充髓。略同鹿肉。"④《随息居饮食谱》:"补虚弱,益气力,强筋骨,调血脉,治产后风虚。"
举报/反馈
药材说明
【药材名称】: 麋肉
【汉语拼音】: mirou
【加工采集】: 为鹿科动物麋鹿的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laphurus davidianus Milne- Edwards采收和储藏:捕杀后,剥去皮,取肉,鲜用。
【功效主治】: 益气,强筋。治虚劳不足,腰脚软弱。①孟诜:"益气补中,治腰脚。"②《嘉祐本草》:"补五藏不足气。"③《医林纂要》:"补肾益精,健骨充髓。略同鹿肉。"④《随息居饮食谱》:"补虚弱,益气力,强筋骨,调血脉,治产后风虚。"
【性味】: ①《食性本草》:"大热。"②《饮膳正要》:"味甘,温,无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适量。
【禁忌】: ①陶弘景:"不可合虾及生菜、梅、李果实食之,皆病人。"②《随息居饮食谱》:"诸外感病忌之。"
【归经】: 脾;肾经
【植物形态】: 麋鹿,属于麋与驯鹿之间,大小和欧洲的赤鹿相近,体长约2m,高约1m余。雄者重约200kg,雌者约100kg。尾长约70cm。头似马而非马,角似鹿而非鹿,身似驴而非驴,蹄似牛而非牛,故曰“四不象”。雄者具角,雌者无。角的主枝叉分为前后2枝,前概再分岐成二叉,后枝长而直,不再分叉。四肢粗大,主蹄宽大能分开,侧蹄显着。毛色淡褐,背部稍浓,腹部较浅,鼻孔上方有一白色斜纹。冬季毛长而蓬,显棕赤色,幼兽有白色斑点,生后3月始消失。生境分布:食物主要为草及水生植物。资源分布:本种属我国特产种,清代已饲养于北京南苑,无野生,后被运至英国,我国绝迹。80年代末期由英国政府归还于我国,现饲养于北京和江苏两地,为国家一给保持动物。以草和水生植物为食。每年两次换角,夏角6-7月生长,11-12月脱落,此后生出1对冬角,翌年3月后落角。
【用药部位】: 为鹿科动物麋鹿的肉,动物形态详"麋茸"条。
【来自何书】: 《本草经集注》
同类补虚药
淫羊藿
补肾壮阳,祛风除湿。治阳痿不举,小便淋沥,筋骨挛急,半身不遂,腰膝无力,风湿痹痛,四肢不仁。①《本经》:主阴痿绝伤,茎中痛。利小便,益气力,强志。②《别录》:坚筋骨。消瘰疬、赤痈;下部有疮,洗,出虫。③《日华子本草》:治一切冷风劳气,补腰膝,强心力,丈夫绝阳不起,女子绝阴无子,筋骨挛急,四肢不任,老人昏耄,中年健忘。④《医学入门》:补肾虚,助阳。治偏风手足不遂,四肢皮肤不仁。
甘草
和中缓急,润肺,解毒,调和诸药。炙用,治脾胃虚弱,食少,腹痛便溏,劳倦发热,肺痿咳嗽,心悸,惊痫;生用,治咽喉肿痛,消化性溃疡,痈疽疮疡,解药毒及食物中毒。 ①《本经》:"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 ②《别录》:"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 ③《药性论》:"主腹中冷痛,治惊痫,除腹胀满;补益五脏;制诸药毒;养肾气内伤,令人阴(不)痿;主妇人血沥腰痛;虚而多热;加而用之。" ④《日华子本草》:"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通九窍,利百脉,益精养气,壮筋骨,解冷热。" ⑤《珍珠囊》:"补血,养胃。" ⑥《汤液本草》:"治肺痿之脓血,而作吐剂;消五发之疮疽,与黄耆同功。" ⑦《纲目》:"解小儿胎毒、惊痼,降火止痛。" ⑧《中国药植图鉴》:"治消化性溃疡和黄疸。"
黄芪
补气固表,托毒排脓,利尿,生肌。用于气虚乏力、久泻脱肛、自汗、水肿、子官脱垂、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疮口久不愈合。
更多同类补虚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