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耳枫子

类别: 其它
《南宁市药物志》;"治慢性痢疾。"
举报/反馈
药材说明
【药材名称】: 牛耳枫子
【别名】: 土鸦胆子,羊屎子。
【汉语拼音】: Niú ěr Fēnɡ Zǐ
【成份】: 种仁含油38.6%;总生物碱1.2%,已分离出牛耳枫碱甲(daphnicaline)、牛耳枫碱乙(daphnicadine)、牛耳枫碱丙(daphnicamine);还含少量延胡索酸(fumaric acid)。
【加工采集】: 秋后果实成熟呈蓝黑色时采收,晒干。
【药材鉴别】: 干燥果实呈卵圆形至卵形,长7~10毫米,直径5~6毫米。蓝黑色,表面有时附有浅灰色粉末,粗糙起小粒状,皱纹不规则,顶端常有2枚极短时点状柱头残迹,基部有圆点状凹入的果柄痕,有时可见棕色宿存花萼及果柄。果皮较薄,不坚硬。种子1粒,棕色,不甚饱满。气微弱,味略苦。
【功效主治】: 《南宁市药物志》;"治慢性痢疾。"
【性味】: 苦;涩;性平;有毒大肠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1.5钱。
【禁忌】: 《南宁市药物志》:"孕妇忌服。"(本品有毒)
【归经】: 归经_大肠经
【植物形态】: 牛耳枫 常绿灌木,高1-5m。单叶互生,叶柄长3-15cm;叶片宽椭圆形至倒卵形,长10-15cm,宽3.5-9cm,先端钝或近圆形,有时急尖,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全缘,边缘背卷,上面绿色,背带粉绿,有白色细小乳头状突起;侧脉明显。总状花序腋生;单性,雌雄异株;花小,无花瓣,花被萼状,宿存;雄花花梗长1.2cm,花被片3-4,雄蕊9-10,长约4mm,花丝极短,药隔发达,大于花药;雌花花梗长约5-6mm,花被片同雄花;子房为不完全的2室,花柱短,柱头2分枝。核果卵圆形,长约1cm,被白粉,有种子1颗。花期4-6月,果期6-10月。生境分布:生于灌丛中或小溪两岸的疏林中。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等地。
【用药部位】: 为交让木科植物牛耳枫的果实。
【来自何书】: 出自《南宁市药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