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茅针

类别: 止血药
止血;解毒。主衄血;尿血;大便下血;外伤出血;疮痈肿毒①《本经》:"主下水。"②《药性论》:"能破血,治消渴。"③《本草拾通》:"主恶疮肿,未溃者,煮服之。生挼敷金疮止血。煮服之主鼻衄及暴下血。"④《日华子本草》:"通小肠,痈毒软疖不作头,浓煎和酒服。"⑤《本草图经》:"按以敷金疮,塞鼻洪,止暴下血及溺血。"
举报/反馈
药材说明
【药材名称】: 白茅针
【别名】: 茅苗、茅笋、茅针、茅锥、茅蜜、茅荑、茅揠、茅芽
【汉语拼音】: Bái Máo Zhēn
【加工采集】: 4-5月采摘未开放的花序,鲜用或晒干。
【功效主治】: 止血;解毒。主衄血;尿血;大便下血;外伤出血;疮痈肿毒①《本经》:"主下水。"②《药性论》:"能破血,治消渴。"③《本草拾通》:"主恶疮肿,未溃者,煮服之。生挼敷金疮止血。煮服之主鼻衄及暴下血。"④《日华子本草》:"通小肠,痈毒软疖不作头,浓煎和酒服。"⑤《本草图经》:"按以敷金疮,塞鼻洪,止暴下血及溺血。"
【性味】: 甘,平。①《本草拾遗》:"味甘平,无毒。"②《日华子本草》:"凉。"③《医林纂要》:"甘淡,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外用:捣敷或塞鼻。
【归经】: 归经_脾经
【植物形态】: 白茅,多年生草本。高20-100cm。根茎白色,匍匐横走,密被鳞片。秆从生,直产,圆柱形,光滑无毛,基部被多数老叶及残留的叶鞘。叶线形或线状披针形;根出叶长几与植株相等;茎生叶较短,宽3-8mm,叶鞘褐色,无毛,或上部及边缘和鞘口具纤毛,具短叶舌。圆锥花序紧缩呈穗状,顶生,圆筒状,长5-20cm,宽1-2.5cm;小穗披针形或长圆形,成对排列在花序轴上,其中一小穗具较长的梗,另一小穗的梗较短;花两性,每小穗具1花,基部被白色丝状柔毛;两颖相等或第1颖稍短而狭,具3-4脉,第2颖较宽,具4-6脉;稃膜质,无毛,第1外稃卵状长圆形,内稃短,第2外稃披针形,与内稃等长;雄蕊2,花药黄色,长约3mm;雌蕊1,具较长的花柱,柱头羽毛状。颖果椭圆形,暗褐色,成熟的果序被白色长柔毛。花期5-6月,果期6-7月。
【用药部位】: 为禾本科植物白茅的初生未放花序。植物形态详"白茅根"条。
【来自何书】: 《本草拾遗》
用药咨询
中药白茅根
中药白茅根是一种中药材,为禾本科植物白茅的干燥根茎。白茅根味甘,性寒,归肺、胃、膀胱经,具有凉血止血、清热利尿的功效,主治血热吐衄、尿血、热病烦渴、肺热咳嗽等病症。白茅根可以用于煎汤内服,也可以捣敷外用。此外,白茅根还可以与防风、黄芪、生地黄等中药材一起使用,可以增强治疗效果。需要注意的是,白茅根性寒,脾胃虚寒的患者不宜服用,以免加重病情。另外,患者在服用白茅根期间需要注意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例如辣椒、花椒或者是芥末等,以免影响药物效果,还可能会导致病情加重。如果患者在用药后出现不适症状,需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采取针对性治疗。
白茅根是
白茅根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热病烦渴、水肿、淋证等。白茅根可用于治疗因外感风热引起的发热、头痛等症状,其性寒凉能清泄肺胃实火;也可用于缓解因湿热蕴结导致的小便不利、水肿等症状,该品有利水渗湿的作用。白茅根对于改善上述提及的症状有帮助作用。此外,还可用于缓解热病烦渴、吐血、衄血、崩漏下血以及痈疽肿毒等情况。患者可以进行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等实验室检查以评估身体状况,必要时可做超声波检查观察肾脏情况。白茅根通常采用煎汤内服的方式进行治疗,如与石膏配伍制成白虎汤,以增强清热效果。患者应避免长期大量使用白茅根,以免引起脾胃虚寒等问题。同时注意保持充足的休息,促进病情恢复。
白茅根的功效?
这种物质具有一定清热解毒利尿的一个功效。建议您现在的这种情况,到专业的中医院综合您的舌苔和脉象,在药师和医师的指导下才能选择这种药物干预的治疗方式,使其恢复到一个正常的状态,注意多饮水。这样才能使其恢复到一个正常的状态。
相关文章
更多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