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蛇

类别: 祛风湿
散瘀,祛风,消肿,解毒。治跌损折伤,大麻风,痈疽肿毒。①《开宝本草》:"解生金毒。人中金药毒者,取金蛇四寸,炙令黄,煮汁饮,频服之,以瘥为度。银蛇解银药毒。"②《本草图经》;"能解众毒,止泻泄及邪热。"③《纲目》:"疗久痢。"④《滇略》:"治恶疽,腰以上用首,腰以下用尾;又治大麻风及痢。"⑤《滇黔记游》:"接断骨。"⑥《纲目拾遗》:"肉熬膏,箍痈疽,去风疠。其骨醋磨,围肿毒。"⑦《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治关节痛,神经痛,恶疮肿疡。"
举报/反馈
药材说明
【药材名称】: 脆蛇
【别名】: 金蛇(《本草拾遗》),地鲜、蝎蛇(《岭表录异》),银蛇(《开宝本草》),金星地鳝(《本草图经》),金星鳝(《圣济总录》),片蛇(《滇略》),蛇蜥、无脚蜥(《动物学大辞典》),碎蛇(《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
【汉语拼音】: cuishe
【加工采集】: 春、秋捕捉,捕得后用酒醉死,或置锅内用微火炕死,然后盘成圈,以竹签插住,再用微火炕干。
【药材鉴别】: 干燥的脆蛇多已盘成圈状,直径约6~10厘米。蛇的背面棕黄色或缉褐色,有光泽;鳞片不太明显。具有方格形的网纹,并有黑色横纹:腹面黄白色,带有篾片夹持时遗留下的痕迹,腹侧面各有1条凹沟。头部呈三角形,尾部细尖,或短促。体轻、干脆、气微腥。大者身短粗壮,色泽较深:小者瘦长,尾部尖,背面色泽较淡。以条匀、无碎断、气腥不臭、有光泽者为佳。产四川、云南等地。
【炮制】: 去头,切段,焙干用。
【功效主治】: 散瘀,祛风,消肿,解毒。治跌损折伤,大麻风,痈疽肿毒。①《开宝本草》:"解生金毒。人中金药毒者,取金蛇四寸,炙令黄,煮汁饮,频服之,以瘥为度。银蛇解银药毒。"②《本草图经》;"能解众毒,止泻泄及邪热。"③《纲目》:"疗久痢。"④《滇略》:"治恶疽,腰以上用首,腰以下用尾;又治大麻风及痢。"⑤《滇黔记游》:"接断骨。"⑥《纲目拾遗》:"肉熬膏,箍痈疽,去风疠。其骨醋磨,围肿毒。"⑦《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治关节痛,神经痛,恶疮肿疡。"
【性味】: 咸,平。①《本草拾遗》:"味咸,半。"②《开宝本草》:"无毒。"③《四川中药志》:"性平,味辛咸,有小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钱;浸酒或入散剂。外用:熬膏涂。
【禁忌】: 《四川中药志》:"无风湿瘀血凝滞及孕妇忌用。"
【归经】: 肝;脾;肾经
【植物形态】: 脆蛇蜥,全长50cm左右,尾长约占3/5以上。背面催色,两侧略偏紫,雄性还有长短不一的翡翠色横斑,腹面黄白色。头被以单枚的前额鳞,额鳞及间顶鳞较大。吻鳞与前额鳞间相隔23枚小鳞 ,眼小,眼径约为吻长的1/3;耳孔小,几乎与鼻孔等大,躯干两侧有纵乐观,纵沟上方的背鳞14-16行,中央8-10行具棱,纵沟以下的腹鳞10行,尾腹面鳞片具鳞,受惊扰时,尾易自截为数段,自断处再生一部分。生境分布:生活于草丛中或大石块下,营穴居生活。以蜗牛、蚯蚓等为食。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西、四川、云南、贵州。
【用药部位】: 为蛇蜥科动物脆蛇蜥的全体。
【来自何书】: 《纲目拾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