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
食盐
【别名】:
盐(《周礼》),咸鹾(《礼记》)。
【汉语拼音】:
shiyan
【成份】:
主要成分为氯化钠;因来源、制法等的不同,夹杂物质的质与量,都有所差异。普通常见的杂质,有氯化镁、硫酸镁。硫酸钠、硫酸钙及不溶物质等。
【加工采集】:
为海水或盐井、盐池、盐泉中的盐水经煎晒而成的结晶。
【药材鉴别】:
取本品约0.1g,加水10ml,使溶解,滤过,滤液显氯化物和钠盐的反应。具体内容参见“大青盐”条。
【炮制】:
《纲目》:"凡盐入药,须以水化,澄去脚滓,煎炼白色,乃良。"
【功效主治】:
涌吐,清火,凉血,解毒。治食停上脘,心腹胀痛,胸中痰癖,二便不通,齿龈出血,喉痛,牙痛,目翳,疮疡,毒虫螫伤。①《本经》:"大盐,令人吐。"②《别录》:"主下部匿疮,伤寒寒热,吐胸中痰癣,止心腹卒痛,坚肌骨。""大盐,主肠胃结热,喘逆,胸中满。"③《本草拾遗》:"除风邪,吐下恶物,杀虫,明目,去皮肤风毒,调和腑脏,消宿物,令人壮健。人卒小便不通,炒盐纳脐中。"④《日华子本草》:"暖水脏,(主)霍乱心痛,金疮,明目。止风泪,邪气,一切虫伤疮肿。消食,滋五味,长肉,补皮肤。通大小便,小儿疝气。"⑤《纲目》:"解毒。凉血润燥,定痛止痒,吐一切时气风热、痰饮、关格诸病。"⑥《医林纂要》:"熟用补心,安神止妄,活血去瘀。生用泄肾,坚骨固齿,降逆消痰。"⑦《随息居饮食谱》:"补肾,引火下行,润燥祛凤,清热渗湿,明目,杀虫,专治脚气,点蒂钟坠,敷蛇虫伤。"
【性味】:
咸,寒。①《别录》:"味咸,温,无毒。""大盐,味甘咸,无毒。"②《本草蒙筌》:"味咸。气寒,无毒。"③《纲目》:"咸微辛,寒,无毒。"
【用法用量】:
内服:沸汤溶化,0.3~l钱;作催吐用宜炒黄,3~6钱。外甩:炒热熨敷或水化点眼、洗疮。
【禁忌】:
水肿忌服。①《素问》:"血病无多食咸,多食则脉凝泣而变色。"②《别录):"多食伤肺喜咳。"③《蜀本草》:"多食令人失色肤黑,损筋力。"④《本草衍义》:"病嗽及水者宜全禁之。"⑤《本草经疏》;"消渴,法所大忌。"
【归经】:
入胃、肾、大小肠经。
①《纲目》:"走肺、肾。"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肾、肺、肝三经。"
③《本草经疏》:"入足少阴、手少阻、足阳明,手太阴、阳明经。"
【植物形态】:
生境分布:主为海盐及池盐、井盐。海盐产于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台湾;池盐产于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一带;井盐产于云南、四川。销全国各地。
【用药部位】:
为海水或盐井、盐池、盐泉中的盐水经煎晒而成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