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 清热药
清热,利窍。治赤白痢疾,二便不通。①陶弘景:"赤苋:能疗赤下。"②《唐本草》:"赤苋:主赤痢,又主射工沙虱。"③孟诜:"补气除热。"④《本草拾遗》:"紫苋:杀虫毒。"⑤《日华子本草》:"通九窍。"⑥《本草图经》:"紫苋:主气痢。赤苋:主血痢。"⑦《滇南本草》:"治大小便不通,化虫去寒热,能通血脉,逐瘀血。"⑧《纲目》:"六苋,并利大小肠。治初痢,滑胎。"
举报/反馈
药材说明
【药材名称】:
【别名】: 苋菜(李当之《药录》),青香苋(《湖南药物志》)。
【汉语拼音】: xian
【成份】: 叶含维生素C,嫩叶含99~121毫克%,较老叶含119~178毫克%。
【加工采集】: 春、夏采收。
【药理作用】: 本品石油醚提取物中的正烷烃类、正烷醇类、16-三十一烷酮、甾醇类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草绿色链球菌(皆为革兰阳性菌)、大肠杆菌、绿脓假单胞菌和克雷白杆菌(皆为革兰阴性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其中,16-三十一烷酮及甾醇类的抗菌作用强于正烷烃类。
【功效主治】: 清热,利窍。治赤白痢疾,二便不通。①陶弘景:"赤苋:能疗赤下。"②《唐本草》:"赤苋:主赤痢,又主射工沙虱。"③孟诜:"补气除热。"④《本草拾遗》:"紫苋:杀虫毒。"⑤《日华子本草》:"通九窍。"⑥《本草图经》:"紫苋:主气痢。赤苋:主血痢。"⑦《滇南本草》:"治大小便不通,化虫去寒热,能通血脉,逐瘀血。"⑧《纲目》:"六苋,并利大小肠。治初痢,滑胎。"
【性味】: 甘,凉。①陶弘景:"冷利。"②《唐本草》:"赤苋:辛,寒。"③《日用本草》:"甘,寒,无毒。"④《饮膳正要》:"味苦,寒,无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煮粥或捣汁。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禁忌】: 脾弱便溏者慎服。①《本草求原》:"脾弱易泻勿用。恶蕨粉。"②《随息居饮食谱》:"痧胀滑泻者忌之。"
【归经】: 大肠;小肠经
【植物形态】: 苋一年生草本,茎直立,分枝较少,枝绿色,高80~150厘米。叶互生;叶柄长3~10厘米;叶片菱状广卵形或三角状广卵形,长4~12厘米,宽3~7厘米,钝头或微凹,基部广楔形,叶有绿色、红色、暗紫色或带紫斑等。花序在下部者呈球形,上部呈稍断续的穗状花序,花黄绿色,单性,雌雄同株;苞片卵形,先端芒状,长约4毫米,膜质;萼片3,披针形,膜质,先端芒状,雄花有雄蕊3,雌花有雌蕊1,柱头3裂。胞果椭圆形,萼片宿存,长于果实,熟时环状开裂,上半部成盖状脱落。种子黑褐色,近于扁圆形,两面凸,平滑有光泽。花期5~7月。各地均有栽植。本植物的根(苋根)、种子(苋实)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用药部位】: 为苋科植物苋的茎叶。
【来自何书】: 《本经》
同类清热药
决明子
清肝,明目,利水,通便。治风热赤眼,青盲,雀目,高血压,肝炎,肝硬化腹水,习惯性便秘。 ①《本经):"治青盲,目淫肤赤白膜,眼赤痛,泪出,久服益精光。" ②《别录》:"疗唇口青。" ③《药性论》:"利五脏,除肝家热。" ④《日华子本草》:"助肝气,益精水;调末涂,消肿毒,熁太阳穴治头痛,又贴脑心止鼻衄;作枕胜黑豆,治头风,明目。" ⑤《本草衍义补遗》:"解蛇毒。" ⑥《生草药性备要》:"治小儿五疳,擦癣癞。" ⑦《医林纂要》:"泻邪水。" ⑧《湖南药物志):"明目,利尿。治昏眩,脚气,浮肿,肺痈,胸痹。" ⑨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肝明目,利水通便。治肝炎,肝硬化腹水,高血压,小儿疳积,夜盲,风热眼痛,习惯性便秘。"
连翘
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治温热,丹毒,斑疹,痈疡肿毒,瘰疬,小便淋闭。①《本经》:"主寒热,鼠痿,瘰疬,痈肿恶疮,瘿瘤,结热。"②《别录》:"去白虫。"③《药性论》:"主通利五淋,小便不通,除心家客热。"④《日华子本草》:"通小肠,排脓。治疮疖,止痛,通月经。"⑤李杲:"散诸经血结气聚;消肿。"⑥王好古:"治耳聋浑浑焞焞。"
灯笼草
清热,行气,止痛,消肿。治感冒,痄腮,喉痛,咳嗽,腹胀,疝气,天疱疮。①《陆川本草》:"行气,消胀,利尿。治腹胀,睾丸炎,疝气。"②《南宁市药物志》:"清热杀虫,止痛消肿。治热眼,喉痛,咳嗽;外敷毒疮,并熏洗阴囊肿大。"③《生草药手册》:"内服治伤寒或小肠疝气。外洗治天疱疮。"④《中国药植图鉴》:"功同酸浆。"⑤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治感冒发热,腮腺炎,支气管炎,疱疹,疖疮,疝气痛。"
更多同类清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