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飞扬草

类别: 清热药
清热,利湿,消肿,解毒。治疟疾,痢疾,泄泻,湿疹,乳痈,痔疮。①《生草药性备要》:"治小儿飞痒疮满面头耳,浓水淋漓,敷洗消肿毒。"②《岭南采药录》:"解胡满藤毒。"③《岭南草药志》:"内清湿热,外解湿毒。"④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利湿,收敛止痒。治急性菌痢,肠炎,腹泻,过敏性皮炎,湿疹,皮肤瘙庠。"⑤《文山中草药》:"收敛,止血,止痒。"
举报/反馈
药材说明
【药材名称】: 小飞扬草
【别名】: 飞扬草(《岭南采药录》),痢子草、乳汁草(《岭南草药志》),痢疾草(《广东中药》),细叶飞扬草、小乳汁草(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英文名称】: Thymifoious Euphorbia Herb
【汉语拼音】: xiaofeiyangcao
【成份】: 地上部分主含蒲公英赛醇、二十六烷醇等;全草又含生物碱、可水解鞣质成分。
【加工采集】: 夏、秋间采收,晒干或鲜用。
【药材鉴别】: 干燥全草长约13厘米左右,根小。茎细长,粗约1毫米,红棕色,稍被毛,质稍韧,中空。叶对生,多皱缩,灰绿色或稍带紫色,花序生于叶腋,花小,干缩。有的带有三角形的蒴果。主产广东。
【功效主治】: 清热,利湿,消肿,解毒。治疟疾,痢疾,泄泻,湿疹,乳痈,痔疮。①《生草药性备要》:"治小儿飞痒疮满面头耳,浓水淋漓,敷洗消肿毒。"②《岭南采药录》:"解胡满藤毒。"③《岭南草药志》:"内清湿热,外解湿毒。"④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利湿,收敛止痒。治急性菌痢,肠炎,腹泻,过敏性皮炎,湿疹,皮肤瘙庠。"⑤《文山中草药》:"收敛,止血,止痒。"
【性味】: 酸涩,凉。①《生草药性备要》:"味酸。"②《岭南采药录》:"酸苦,寒。"③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淡微酸,凉。"④《文山中草药》:"味涩,性凉。"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钱~1两(鲜者1~2两);或捣汁煎。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禁忌】: 尚不明确。
【植物形态】: 千根草一年生草本,含白色乳汁。茎匍匐,多分枝,稍被毛,高不及15厘米,通常红色。叶对生,椭圆形至矩圆形,长4~6毫米,很少达8毫米,宽2~4毫米,先端钝,基部偏斜而截头状,边缘有极小的锯齿,上面深绿色,下面浅绿带灰白色;叶柄甚短;托叶细小,生于叶柄基侧。杯状花序单生或少数聚伞状排列于叶腋;几无柄;总苞陀螺状,淡紫色,长约1毫米;腺体4,漏斗状;花单性,无花被;雌雄花同生于总苞内;雄花多数,只具雄蕊1;雌花1,生于花序中央,子房3室,花柱2,离生且顶端2裂。蒴果有毛,卵状三棱形,长1.5毫米许。种子有纵沟纹5~6条。花期夏季。野生于草地。分布广东、福建、云南、贵州、台湾等地。
【临床应用】: 用量15~50克,煎服;鲜品50~100克;或捣汁煎。外用:捣敷或煎水洗。用治痢疾、肠炎;过敏性皮炎、湿疹、皮肤瘙痒,煎水洗;乳痈,捣烂外敷。
【用药部位】: 为大戟科植物千根草的全草。
【来自何书】: 《生草药性备药》
同类清热药
决明子
清肝,明目,利水,通便。治风热赤眼,青盲,雀目,高血压,肝炎,肝硬化腹水,习惯性便秘。 ①《本经):"治青盲,目淫肤赤白膜,眼赤痛,泪出,久服益精光。" ②《别录》:"疗唇口青。" ③《药性论》:"利五脏,除肝家热。" ④《日华子本草》:"助肝气,益精水;调末涂,消肿毒,熁太阳穴治头痛,又贴脑心止鼻衄;作枕胜黑豆,治头风,明目。" ⑤《本草衍义补遗》:"解蛇毒。" ⑥《生草药性备要》:"治小儿五疳,擦癣癞。" ⑦《医林纂要》:"泻邪水。" ⑧《湖南药物志):"明目,利尿。治昏眩,脚气,浮肿,肺痈,胸痹。" ⑨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肝明目,利水通便。治肝炎,肝硬化腹水,高血压,小儿疳积,夜盲,风热眼痛,习惯性便秘。"
连翘
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治温热,丹毒,斑疹,痈疡肿毒,瘰疬,小便淋闭。①《本经》:"主寒热,鼠痿,瘰疬,痈肿恶疮,瘿瘤,结热。"②《别录》:"去白虫。"③《药性论》:"主通利五淋,小便不通,除心家客热。"④《日华子本草》:"通小肠,排脓。治疮疖,止痛,通月经。"⑤李杲:"散诸经血结气聚;消肿。"⑥王好古:"治耳聋浑浑焞焞。"
灯笼草
清热,行气,止痛,消肿。治感冒,痄腮,喉痛,咳嗽,腹胀,疝气,天疱疮。①《陆川本草》:"行气,消胀,利尿。治腹胀,睾丸炎,疝气。"②《南宁市药物志》:"清热杀虫,止痛消肿。治热眼,喉痛,咳嗽;外敷毒疮,并熏洗阴囊肿大。"③《生草药手册》:"内服治伤寒或小肠疝气。外洗治天疱疮。"④《中国药植图鉴》:"功同酸浆。"⑤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治感冒发热,腮腺炎,支气管炎,疱疹,疖疮,疝气痛。"
更多同类清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