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钩根

类别: 止血药
治吐血,痔血,血崩,带下,泻、痢,遗精,腰痛,疟疾。①《本草拾遗》:"根皮:主子死腹中不下,破血杀虫毒,卒下血,妇人赤带下,久患痢,不问赤白脓血,腹痛,并浓煮服之。"②《草木便方》:"根:固精。"③《四川中药志》:"治吐血,痔出血,赤白带下,月经不调,跌打损伤;止遗精,疗虫牙痛及肾亏劳伤。"
举报/反馈
药材说明
【药材名称】: 悬钩根
【别名】: 木莓根(《乾坤生意》),三月藨根(《草木便方》)。
【汉语拼音】: Xuán Gōu Gēn
【加工采集】: 夏、秋采挖,洗净或剥取根皮,晒干。
【药材鉴别】: 干燥的根长约50~90厘米,粗约2~3厘米,皮厚约3~6毫米。外表灰棕色或灰黄色。质坚硬。断面白色,有菊花纹。产于四川、陕西。
【功效主治】: 治吐血,痔血,血崩,带下,泻、痢,遗精,腰痛,疟疾。①《本草拾遗》:"根皮:主子死腹中不下,破血杀虫毒,卒下血,妇人赤带下,久患痢,不问赤白脓血,腹痛,并浓煮服之。"②《草木便方》:"根:固精。"③《四川中药志》:"治吐血,痔出血,赤白带下,月经不调,跌打损伤;止遗精,疗虫牙痛及肾亏劳伤。"
【性味】: ①《本草拾遗》:"味苦,平,无毒。"②《草木便方》:"苦涩,平。"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3~1两。
【禁忌】: 《四川中药志》:"体虚湿热郁滞者及孕妇忌服。"
【归经】: 归经_三焦经
【植物形态】: 植物形态详"悬钩子"条。生境分布:产于四川、陕西。
【用药部位】: 为蔷薇科植物悬钩子的根或根皮。植物形态详"悬钩子"条。
【来自何书】: 《本草拾遗》
用药咨询
悬钩根吐血
避免使用。该药物属于中成药,其中含有一定的毒性成分,长期大量使用会导致机体产生耐受性,从而影响药物效果。另外,还可能增加肝脏代谢负担,损害肝功能,因此不建议长期使用。此外,如果患者存在高血压、心脏病等基础疾病,应谨慎服用悬钩根,以免引起血压波动或心率加快,加重病情。在使用悬钩根时需注意观察自身症状变化,若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并向医生咨询。同时,对于脾胃虚弱者而言,不宜久服此药,以减少胃肠道不适的发生风险。
悬钩木的功效与作用
悬钩木具有舒筋活络、祛风除湿、解毒消肿、止痛、利尿等功效与作用。本品属中药材,使用时需谨慎,如有需要,建议咨询专业医生或药师。1.舒筋活络因为悬钩木具有一定的药理活性,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从而达到舒筋活络的目的。悬钩木可用于治疗因气血不畅引起的肌肉酸痛、关节僵硬等症状。可将其煎汤外洗或捣烂敷于患处。2.祛风除湿悬钩木能祛风湿、胜湿邪,使湿去则痹症自愈。悬钩木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所致的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等病症有一定的缓解效果。可用其配伍威灵仙、羌活等药物增强疗效。3.解毒消肿悬钩木有清热解毒的作用,有利于消除体内的毒素,从而起到解毒消肿的效果。悬钩木可用于治疗痈疽肿毒、疔疮疖肿等皮肤疾患。可将鲜品捣烂外敷或煎水内服。4.止痛悬钩木中的某些成分具有镇痛作用,可以抑制神经系统的传导,从而减轻疼痛感。悬钩木适用于治疗头痛、牙痛、腹痛等内部或外部的剧烈疼痛症状。患者可取适量悬钩木研磨成粉后加入温开水调匀口服以缓解疼痛。5.利尿悬钩木有利水渗湿的作用,通过增加排尿量来降低体内液体积聚的程度。悬钩木可用于治疗水肿、胀满等症候。可将悬钩木与其他利水消肿中药如茯苓、泽泻等配伍使用。需要注意的是,悬钩木虽然具有多种功效,但并不适合所有人群,特别是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应慎用。此外,由于悬钩木可能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副作用,因此不宜长期大量服用。
悬钩草的功效与作用
悬钩草具有清热解毒、祛痰止咳、活血消肿、利水消肿和平喘的功效,对于痈肿、咳嗽、跌打损伤等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因其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前应咨询医生。1.清热解毒悬钩草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是因为其含有多种生物碱和黄酮类化合物,这些物质能够抑制体内炎症反应。利用悬钩草的清热解毒功效可用于治疗痈疮肿毒、丹毒等疾病。可将悬钩草煎汤外洗或捣烂敷于患处。2.祛痰止咳悬钩草能祛痰止咳是由于其中所含有的挥发油成分具有一定的镇静作用,从而达到缓解咳嗽的目的。对于因感冒引起的咳嗽症状,可以取适量悬钩草加水煎煮后服用以减轻不适感。3.活血消肿悬钩草还具有活血消肿的作用,主要是因为其有促进血液循环的效果,进而起到消除肿胀的作用。悬钩草可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等症状的治疗。患者可将其鲜品捣碎外敷于受伤部位。4.利水消肿悬钩草有利水消肿的作用,是因为其具有一定的渗透性利尿效果,有助于增加尿液排出量。悬钩草适用于治疗肾炎水肿、肝硬化腹水等水肿积聚证候。可用悬钩草配伍车前子、茯苓等药物增强疗效。5.平喘悬钩草具有平喘作用是因为其含有一定量的生物碱,这种物质能够舒张支气管平滑肌,从而改善呼吸功能。悬钩草可用于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的辅助治疗。患者可遵医嘱用悬钩草泡茶饮用。需要注意的是,悬钩草虽然有一定的药理作用,但并非所有人都适宜使用。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应慎用,以免影响胎儿或婴儿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