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血栓形成,血栓形成,静脉血栓 | 适应症 | 静脉血栓形成,血栓形成,静脉血栓 |
0.3ml:3000IU | 规格 | 0.4ml:4000IU |
天津红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厂家 | 天津红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国药准字H20020469 | 批准文号 | 国药准字H20000706 |
本品主要用于血液透析时预防血凝块形成,也可用于治疗深部静脉血栓形成。 | 功效主治 | 本品主要用于血液透析时预防血凝块形成,也可用于治疗深部静脉血栓形成。 |
本品不能用于肌肉注射。在预防和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应皮下注射本品。在血液透析中预防血凝块形成,每次血透开始时应从动脉端给予单一剂量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时通常的注射部位是腹壁前外侧,左右交替。针头应垂直而不是斜着进入捏起的皮肤皱折。应用拇指和食指捏住皮肤皱折直到注射完成。 1 治疗深部静脉血栓形成:用药剂量为每次85IU/kg,每日2次皮下注射,间隔12小时。可依据患者的体重范围,按0.1ml/10kg的剂量每12小时注射一次.注意:对体重大于100kg或低于40kg的患者,估计用量比较困难,可能出现低分子肝素用量不足或出血症状,对这些患者应当加强临床观察。低分子肝素的使用时间不应超过10天。除非有禁忌症,开始治疗时应尽早给予口服抗凝药。给予本品治疗则应直至达到INR指标。应用本品治疗过程中应监测血小板计数; 2 血透时预防血凝块形成:应考虑病人情况和血透技术条件选用最佳剂量,每次血透开始时应从动脉端给予单一剂量低分子肝素4100AXaIU或遵医嘱。有出血危险的病人血透时,低分子肝素钙的用量可以是推荐剂量的一半。若血透时间超过4小时,血透时可再给予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钙,随后血透所用剂量应根据初次血透观察到的效果进行调整。 | 用法用量 | 1 透析时预防血凝块的形成:每次开始时应从血管通道动脉端注入4100AXaIU或遵医嘱; 2 用于治疗深部静脉血栓的形成:术前2~4小时,皮下注射4100AXaIU,手术后每天下皮注射4100AXaIU,术后连续用药5天,或遵医嘱。 |
剂型_注射剂 | 剂型 | 剂型_注射剂 |
与其它肝素类制剂相同,不同部位的出血表现,多发生于有其他危险因素的病人(参照禁忌症和药物相互作用)。偶有血小板减少症、偶有血栓形成报道(参照特别警告)肝素和低分子量肝素治疗时,极少数患者出现皮肤坏死,一般发生在注射部位,其先兆表现为紫癜、浸润或疼痛性红斑,有或没有临床症状。如出现皮肤坏死应立即停药。偶有注射部位小血肿,偶有坚硬的小结出现,但不表示肝素的包囊形成,这些小结通常几天后消失。皮肤反应停药后可恢复的嗜曙红细胞增多全身性过敏反应,包括血管神经性水肿一过性转氨酶增高极个别病例有阴茎异常勃起和与肝素诱导的醛固酮抑制有关的可逆性高血钾症,特别是在高危病人中出现。 | 不良反应 | 出血倾向低,但用药后仍有出血的危险,本品偶可发生过敏反应(如皮疹、荨麻疹);罕见中度血小板减少症和注射部位轻度血肿和坏死。 |
对本品过敏者:有低分子肝素钙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病史与凝血障碍有关的出血征象或出血危险性,非肝素诱导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除外容易出血的器质性病变脑血管出血性意外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 禁忌症 | 1; 对本品过敏者(过敏反应症状与普通肝素钠相同)禁用; 2; 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患者禁用; 3; 血小板减少症,在有本品时体外凝集反应阳性者禁用; 4; 妊娠初3个月或产后妇女使用本品,可能增加母体出血危险,须慎用; 5; 由于60岁以上老年人(特别是女性)对肝素较敏感,故使用本品期间可能易出血,须注意。 |
查看详细说明书 | 查看详细说明书 |
相关问答
更多推荐血液科专家
查看更多济南中医癫痫病医院
擅长: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癫痫病、继发性癫痫病、难治性癫痫病、脑血管病、原发性头痛、睡眠障碍、痴呆及帕金森病以及神经系统疾病相关的抑郁、焦虑等情志障碍,对癫痫病、眩晕病尤其是耳石症的手法复位也有独到见解!
济南中医癫痫病医院
擅长:擅长原发性癫痫病、继发性癫痫病、难治性癫痫病等各类癫痫疾病、脑血管病、神经系统变性病的诊疗,对癫痫病、头晕、头痛等病症也有较丰富的诊疗经验!
郑州博大泌尿外科医院
擅长:刘毅东医生擅长男性疑难病的诊疗,对久治不愈的前列腺疾病、性功能障碍疾病的诊疗,采用独特方法,为众多患者解除了痛苦。尤其专长于前列腺增生切除术,男科方面的整形手术。同时在男科领域的学术研究也在不断的深造,并结合临床运用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济南中医肝病医院
擅长:肝病、肝炎、肝硬化、乙肝、丙肝抗病毒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对重型肝炎、并发症及危重症的抢救具有很深的造诣。擅长各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腹水、肝癌等肝病的诊断治疗。临床经验丰富,技术全面,善于处理专业技术难题,指导省内医疗单位疑难传染病的诊断治疗。
北京首大眼耳鼻喉医院
擅长:化脓性中耳炎,中耳胆脂瘤,分泌性中耳炎,人工听力重建(电子耳蜗、振动声桥、骨桥),听神经瘤,面神经疾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