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疫清凉散

类别: 泻下剂
出处: 《医学心悟》卷三。
举报/反馈
方剂说明
【功能主治】: 疫邪入里,腹胀满闷,谵语发狂,唇焦口渴。
【组成】: 秦艽1钱,赤芍1钱,知母1钱,贝母1钱,连翘1钱,荷叶7分,丹参5钱,柴胡1钱5分,人中黄2钱。
【药材配方】: 丹参 人中黄 柴胡 知母 荷叶 连翘
【用法】: 水煎服。
中药材配剂
人中黄
类别: 清热药
清热,凉血,解毒。治伤寒热病,大热烦渴,热毒斑疹,丹毒,疮疡。①《日华子本草》:"治天行热疾。"②《本草蒙筌》:"治疫毒。"③《本草经疏》:"解胃家热毒。"④《本草备要》:"泻热,清痰火,消食积,大解五脏实热。治天行热狂,痘疮血热,黑陷不起。"⑤《本经逢原》:"解天行狂热,温毒发斑。"
柴胡
类别: 解表药
和解表里,疏肝,升阳。治寒热往来,胸满胁痛,口苦耳聋,头痛目眩,疟疾,下利脱肛,月经不调,子宫下垂。①《本经》: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②《别录》:除伤寒心下烦热,诸痰热结实,胸中邪逆,五藏间游气,大肠停积,水胀,及湿痹拘挛。亦可作浴汤。③《药性论》:治热劳骨节烦疼,热气,肩背疼痛,宣畅血气,劳乏羸瘦;主下气消食,主时疾内外热不解,单煮服。④《千金方》:苗汁治耳聋,灌耳中。⑤《四声本草》:主痰澜、胸胁中痞。⑥《日华子本草》:补五劳七伤,除烦止惊,益气力,消痰止嗽,润心肺,添精补髓,天行温疾热狂乏绝,胸胁气满,健忘。⑦《珍珠囊》:去往来寒热,胆痹,非柴胡梢子不能除。⑧《医学启源》:除虚劳烦热,解散肌热,去早晨潮热。⑨《滇南本草》:伤寒发汗解表要药,退六经邪热往来,痹痿,除肝家邪热、痨热,行肝经逆结之气,止左胁肝气疼痛,治妇人血热烧经,能调月经。发汗用嫩蕊,治虚热、调经用根。⑩《纲目》:治阳气下陷,平肝、胆、三焦、包络相火,及头痛、眩晕,目昏、赤痛障翳,耳聋鸣,诸疟,及肥气寒热,妇人热入血室,经水不调,小儿痘疹余热,五疳羸热。
丹参
类别: 补虚药
活血祛瘀,安神宁心,排脓,止痛。治心绞痛,月经不调,痛经,经闭,血崩带下,癥瘕,积聚,瘀血腹痛,骨节疼痛,惊悸不眠,恶疮肿毒。①《本经》: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寒热积聚;破癥除瘕,止烦满,益气。②《吴普本草》:治心腹痛。③《别录》:养血,去心腹痼疾结气,腰脊强,脚痹;除风邪留热,久服利人。④陶弘景:渍酒饮之,疗风痹。⑤《药性论》:治脚弱,疼痹,主中恶;治腹痛,气作声音呜吼。⑥《日华子本草》:养神定志,通利关脉。治冷热劳,骨节疼痛,四肢不遂;排脓止痛,生肌长肉;破宿血,补新生血;安生胎,落死胎;止血崩带下,调妇人经脉不匀,血邪心烦;恶疮疥癣,瘿赘肿毒,丹毒;头痛,赤眼,热温狂闷。⑦《滇南本草》:补心定志,安神宁心。治健忘怔冲,惊悸不寐。⑧《纲目》:活血,通心包络。治疝痛。⑨《云南中草药选》:活血散瘀,镇静止痛。治月经不调,痛经,风湿痹痛,子宫出血,吐血,乳腺炎,痈肿。
荷叶
类别: 利水渗湿
清暑利湿,升发滑阳,止血。治暑湿泄泻、眩晕,水气浮肿,雷头风,吐血,衄血,崩漏,便血,产后血晕。①盂诜:"破血。"②《本草拾遗》:"主血胀腹痛,产后胞衣不下,酒煮服之;又主食野菌毒,水煮服之。"③《日华子本草》:"止渴,并产后口干,心肺燥,烦闷。"④《日用本草》:"治呕血、吐血。"⑤《滇南本草》:"上清头目之凤热,止眩晕,清痰,泄气,止呕,头闷疼。"⑥《品汇精要》:"治食蟹中毒。"⑦《纲目》:"生发元气,裨助脾胃,涩精浊,散瘀血,淆水肿、痈肿,发痘疮。治吐血、咯血。衄血、下血,溺血、血淋、崩中、产后恶血、损伤败血。"⑧《本草通玄》:"开胃消食,止血固精。"⑨《本草备要》:"洗肾囊风。"⑩《生草药性备要》:"舂汁,治白浊,(煅)存性,治莲蓬疮。"⑾《太苹再新,:"清凉解暑,止渴生津,治泻痢,解火热。"⑿《现代实用中药》:"用于妇人慢性子宫炎,赤白带下,男子遗精或夜尿证;又为解毒药。"
连翘
类别: 清热药
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治温热,丹毒,斑疹,痈疡肿毒,瘰疬,小便淋闭。①《本经》:"主寒热,鼠痿,瘰疬,痈肿恶疮,瘿瘤,结热。"②《别录》:"去白虫。"③《药性论》:"主通利五淋,小便不通,除心家客热。"④《日华子本草》:"通小肠,排脓。治疮疖,止痛,通月经。"⑤李杲:"散诸经血结气聚;消肿。"⑥王好古:"治耳聋浑浑焞焞。"
知母
类别: 清热药
滋阴降火,润燥滑肠。治烦热消渴,骨蒸劳热,肺热咳嗽,大便燥结,小便不利。用于温热病,邪热亢盛、壮热、烦渴、脉洪大等肺胃实热证。知母有清热泻火除烦的作用。与石膏配伍有协同之效,如白虎汤。用于肺热咳嗽或阴虚燥咳、痰稠等证。本品有清泻肺火,滋阴润肺之效,常与贝母同用以清肺化痰止咳,即二母散。用于阴虚火旺,肺肾亏所致的骨节蒸潮热、盗汗、心烦等症。知母有滋阴降火的作用。常同黄柏相须为用,配入养阴药中,如知柏地黄丸。可用于阴虚消渴,症见口渴、饮多、尿多者。本品有滋阴润澡、生津止渴功效。同天花粉、五味子等配合使用可增强疗效,如玉液汤。清热泻火:用于高热烦渴,常配生石膏;用于肺热咳嗽,常配贝母。滋阴降火:用于阴虚之发热、盗汗,常配黄柏、地黄。①《本经》:"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②《别录》:"疗伤寒久疟烦热,胁下邪气,膈中恶及风汗内疸。"③陶弘景:"甚疗热结,亦主疟热烦。"④《药性论》:"主治心烦躁闷,骨热劳往来,生产后蓐劳,肾气劳,憎寒虚损,患人虚而口干,加而用之。"⑤《日华子本草》:"通小肠,消痰止嗽,润心肺,补虚乏,安心止惊悸。"⑥张元素:"凉心去热,治阳明火热,泻膀胱肾经火,热厥头痛,下痢腰痛,喉中腥臭。"⑦王好古:"泻肺火,滋肾水,治命门相火有余。"⑧《纲目》:"安胎,止子烦,辟射工溪毒。"⑨《本草求原》:"治嗽血,喘,淋,口病,尿血,呃逆,盗汗,遗精,痹痿,瘈疭。"
用药咨询
清凉油拌珠黄散
清凉油与珠黄散联合应用有较好的止痒效果。清凉油中的薄荷脑和樟脑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从而达到止痒的目的;而珠黄散中的珍珠层粉则具有抗炎作用,能够减轻炎症反应引起的瘙痒感。在使用清凉油拌珠黄散时,需注意避免过敏反应,特别是对于易过敏体质者或儿童、老年人群。在使用上述药物时,应注意观察个人皮肤状态,出现异常及时停用并向医生咨询。
疫斑热怎么治
疫斑热可以采取抗病毒药物、退烧药、镇痛药等治疗措施。1.抗病毒药物疫斑热通常由病毒引起,因此可以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奥司他韦等进行治疗。这些药物通过抑制病毒复制来减轻症状。抗病毒药物能够直接针对病原体,阻止其在体内繁殖,从而缓解病情。对于由特定病毒引起的疫斑热,使用相应抗病毒药物可能有效,尤其在疾病早期阶段。2.退烧药当患者体温超过正常范围时,可考虑使用非处方退烧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根据医嘱选择合适的剂量和频率服用。退烧药通过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温度感知点而起到降温效果,有助于缓解发热带来的不适感。当疫斑热导致高热时,适当使用退烧药可以帮助控制体温,但应避免过度依赖,以免影响免疫反应。3.镇痛药若疫斑热伴随剧烈疼痛,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片类镇痛药如吗啡、羟考酮等。按需服用并监测患者的反应。镇痛药能阻断神经传递疼痛信号,减少疼痛感觉,提高生活质量。当疫斑热引发严重疼痛时,合理使用镇痛药可以提供舒适感,但必须严格遵循医嘱以防止成瘾或其他副作用。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以防脱水。同时,避免接触已知致敏物质,以预防过敏反应的发生。
疫斑热如何治
疫斑热的治疗措施包括抗病毒治疗、退烧药、镇痛药等。1.抗病毒治疗疫斑热通常由蜱传布的巴尔通体菌感染引起。针对此病原体,可使用抗生素如多西环素、四环素等。这些抗生素通过干扰细菌蛋白质合成来抑制其生长繁殖,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对于确诊为疫斑热且无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上述抗生素是有效的。2.退烧药当体温超过正常范围时,可以考虑使用非处方退烧药如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来降低体温。这些药物通过调节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温度感知器来减少产热并增加散热,从而起到降温效果。适用于轻至中度发热的疫斑热患者,但需注意不要超量服用以防止肝脏损伤。3.镇痛药若疫斑热患者伴随疼痛症状,可在医师建议下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萘普生等缓解不适。这类药物能够阻断炎症介质的产生和释放,减轻组织炎症反应,进而缓解疼痛。适合于有明显疼痛的疫斑热患者,但应避免与其他可能影响凝血的药物同时使用。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以防脱水。此外,由于疫斑热具有传染性,因此在疾病期间应避免接触未感染者,以免传播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