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浮饮

类别: 泻下剂
出处: 《医方类聚》卷一二九引《吴氏集验方》。
举报/反馈
方剂说明
【功能主治】: 四肢浮肿,将成水气。
【组成】: 川当归1两(洗去土,切),郁李仁半两,白术1两,陈皮红半两,白茯苓1两,甘草半两(炙),葶苈子半两(炒),川木通半两,槟榔半两(鸡心),益智半两,木香半两。
【药材配方】: 川木通 木通 木香 槟榔 甘草 白术 茯苓 葶苈子 郁李仁 陈皮
【用法】: 上(口父)咀。每服半两,生姜3片,水1盏半,煎7分,不拘时候,1日3-5次。以此下圣灵丸尤良。
中药材配剂
木通
类别: 利水渗湿
泻火行水,通利血脉。治小便赤涩,淋浊,水肿,胸中烦热,喉痹咽痛,遍身拘痛,妇女经闭,乳汁不通。①《本经》:"主去恶虫,除脾胃寒热,通利九窍血脉关节,令人不忘。"②《吴普本草》:"止自汗。"③《别录》:"疗脾疸常欲眠,心烦哕,出音声,疗耳聋,散痈肿诸结不消,及金疮、恶疮、鼠瘘、踒折、鼻息肉,堕胎,去三虫。"④《药性论》:"主治五淋,利小便,开关格。治人多睡,主水肿浮大,除烦热。"⑤《食疗本草》:"煮饮之,通妇人血气,又除寒热不通之气,消鼠瘘、金疮、踒折,煮汁酿酒妙。"⑥《本草拾遗》:"利大小便,令人心宽下气。"⑦《海药本草》:"主诸瘘疮;喉咙痛及喉痹,并宜煎服之,磨亦得,急即含之。"⑧《食性本草》:"主理风热淋疾,小便效急疼,小腹虚满,宜煎汤并葱食之有效。"⑨《日华子本草》:"安心除烦,止渴退热。治健忘,明耳目,治鼻塞;通小肠,下水,破积聚血块,排脓,治疮疖,止痛,催生下胞,女人血闭,月候不匀,天行时疾,头痛目眩,羸劣乳结,及下乳。"⑩《安徽药材》:"治脚气浮肿。"
木香
类别: 理气药
行气止痛,健脾消食。用于胸脘胀痛、泻痢后重、食积不消、不思饮食。
白术
类别: 补虚药
补脾,益胃,燥湿,和中,安胎。治脾胃气弱,不思饮食,倦怠少气,虚胀,泄泻,痰饮,水肿,黄疸,湿痹,小便不利,头晕,自汗,胎气不安。 ①《本经》:"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 ②《别录》:"主大风在身面,风眩头痛,目泪出,消痰水,逐皮间风水结肿,除心下急满,及霍乱吐下不止,利腰脐间血,益津液,暖胃,消谷嗜食。" ③《药性论》:"主大风顽痹,多年气痢,心腹胀痛,破消宿食,开胃,去痰诞,除寒热,止下泄,主面光悦,驻颜去皯,治水肿胀满,止呕逆,腹内冷痛,吐泻不住,及胃气虚冷痢。" ④《唐本草》:"利小便。" ⑤《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疾,五劳七伤,冷气腹胀,补腰膝,消痰,治水气,利小便,止反胃呕逆,及筋骨弱软,痃癖气块,妇人冷癥瘕,温疾,山岚瘴气,除烦长肌。" ⑥《医学启源》:"除湿益燥,和中益气,温中,去脾胃中湿,除胃热,强脾胃,进饮食,和胃,生津液,主肌热,四肢困倦,目不欲开,怠惰嗜卧,不思饮食,止渴,安胎。" ⑦李杲:"去诸经中湿而理脾胃。" ⑧王好古:"理中益脾,补肝风虚,主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身体重,心下急痛,心下水痞,冲脉为病,逆气里急,脐腹痛。" ⑨《本草衍义补遗》:"有汗则止,无汗则发。能消虚痰。"
槟榔
类别: 解毒杀虫
杀虫,破积,下气,行水。治虫积、食滞,脘腹胀痛,泻痢后重,疟疾,水肿,脚气,痰癖,癥结。①《别录》:"主消谷逐水,除痰癖;杀三虫,疗寸白。"②《药性论》:"宣利五脏六腑壅滞,破坚满气,下水肿。治心痛,风血积聚。"③《唐本草》:"主腹胀,生捣末服,利水谷。敷疮,生肌肉止痛。烧为灰,主口吻白疮。"④《脚气论》:"治脚气壅毒,水气浮肿。"⑤《海药本草》:"主奔豚诸气,五膈气,风冷气,宿食不消。"⑥《日华子本草》:"除一切风,下一切气,通关节,利九窍,补五劳七伤,健脾调中,除烦,破癥结,下五膈气。"⑦《医学启原》:"治后重。"⑧王好古:"治冲脉为病,气逆里急。"⑨《纲目》:"治泻痢后重,心腹诸痛,大小便气秘,痰气喘急。疗诸疟,御瘴疠。"⑩《本草通玄》:"止疟疗疝。"⑾《随息居饮食谱》:"宣滞破坚,定痛和中,通肠逐水,制肥甘之毒。且能坚齿,解口气。"⑿《现代实用中药》:"驱除姜片虫、绦虫,兼有健胃、收敛及泻下作用。"
陈皮
类别: 理气药
川木通
类别: 利水渗湿
清热利水,活血通乳。治湿热癃闭,水肿,琳病,妇女乳难,月经闭止。①《植物名实图考》:"小木通利小便。"②《四川中药志》:"利水,清热,通血脉。治肾脏病水肿,急性肾炎小便不利,湿热癃闭,淋病,妇女径闭及乳闭。"
茯苓
类别: 利水渗湿
渗湿利水,益脾和胃,宁心安神。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哕,泄泻,遗精,淋浊,惊悸,健忘。 ①《本经》:"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 ②《别录》:"止消渴,好睡,大腹,淋沥,膈中痰水,水肿淋结。开胸腑,调脏气,伐肾邪,长阴,益气力,保神守中。" ③《药性论》:"开胃,止呕逆,善安心神。主肺痿痰壅。治小儿惊痫,心腹胀满,妇人热淋。" ④《日华子本草》:"补五劳七伤,安胎,暖腰膝,开心益智,止健忘。" ⑤《伤寒明理论》:"渗水缓脾。" ⑥《医学启源》:"除湿,利腰脐间血,和中益气为主。治溺黄或赤而不利。《主治秘诀》云,止泻,除虚热,开腠理,生津液。" ⑦王好古:"泻膀胱,益脾胃。治肾积奔豚。" ⑧《药征》:"主治悸及肉瞤筋惕,旁治头眩烦躁。"
甘草
类别: 补虚药
和中缓急,润肺,解毒,调和诸药。炙用,治脾胃虚弱,食少,腹痛便溏,劳倦发热,肺痿咳嗽,心悸,惊痫;生用,治咽喉肿痛,消化性溃疡,痈疽疮疡,解药毒及食物中毒。 ①《本经》:"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 ②《别录》:"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 ③《药性论》:"主腹中冷痛,治惊痫,除腹胀满;补益五脏;制诸药毒;养肾气内伤,令人阴(不)痿;主妇人血沥腰痛;虚而多热;加而用之。" ④《日华子本草》:"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通九窍,利百脉,益精养气,壮筋骨,解冷热。" ⑤《珍珠囊》:"补血,养胃。" ⑥《汤液本草》:"治肺痿之脓血,而作吐剂;消五发之疮疽,与黄耆同功。" ⑦《纲目》:"解小儿胎毒、惊痼,降火止痛。" ⑧《中国药植图鉴》:"治消化性溃疡和黄疸。"
葶苈子
类别: 利水渗湿
下气行水。治肺壅喘急,痰坎咳嗽,水肿胀满。①《本经》:"主癥瘕积聚结气,饮食寒热,破坚逐邪,通利水道。"②《别录》:"下膀胱水,伏留热气,皮间邪水上出,面目浮肿,身暴中风热痱痒,利小腹。"③《药性沦》:"利小便,抽肺气上喘息急,止嗽。"④《开宝本草》:"疗肺壅上气咳嗽,定喘促,除胸中痰饮。"⑤《伤寒类要》:"治肾瘅、唇干。"⑥《纲目》:"通月经。"
郁李仁
类别: 泻下药
润燥,滑肠,下气,利水。治大肠气滞,燥涩不通,小便不利,大腹水肿,四肢浮肿,脚气。①《本经》:"主大腹水肿,面目、四肢浮肿,利小便水道。"②《药性论》:"治肠中结气,关格不通。"③《食疗本草》:"破癖气,下四肢水。"④《日华子本草》:"通泄五脏,膀胱急痛,宣腰胯冷脓,消宿食,下气。"⑤《珍珠囊》:"破血润燥。"⑥李杲:"专治大肠气滞,燥涩不通。"⑦《本草再新》:"行水下气,破血消肿,通关节,治眼长翳。"
用药咨询
祛湿饮有什么功效
祛湿饮一般具有健脾祛湿、清热排脓、利水消肿、理气和中等功效。1、健脾祛湿湿气重的患者通常会出现头身困重、四肢酸楚等症状,通过饮用祛湿饮,可以达到健脾祛湿的效果,从而缓解不适症状。2、清热排脓祛湿饮中的金银花、连翘等中药材,具有清热排脓的功效,一般可以用于治疗肺痈、肠痈、疮疖等疾病,也可以用于缓解咽喉肿痛、热毒疮痈等症状。3、利水消肿祛湿饮中的茯苓、薏米等中药材,具有利水消肿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淋证等疾病,也可以用于缓解水肿、腹胀等症状。4、理气和中祛湿饮中的香附、砂仁等中药材,具有理气和中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脾胃气滞、胸胁胀痛等症状,也可以用于缓解呕吐、腹泻等症状。5、其他功效祛湿饮还具有除痹止痛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湿热痹证、黄疸等疾病。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上述饮品只能起到辅助治疗作用,并不能用于治疗疾病,如果患者出现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前往医院就诊治疗。
金雀花胶原蛋白饮能祛斑吗
金雀花胶原蛋白饮品对于祛斑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但不能达到完全祛斑的效果。如果皮肤上出现斑点,建议到正规医院进行治疗。金雀花胶原蛋白饮品主要是由金雀花组成,金雀花胶原蛋白饮品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维生素E、花青素、原花青素等营养成分,适当饮用金雀花胶原蛋白饮品,能够补充皮肤所需要的营养,有助于改善皮肤状态,对于皮肤上斑点能起到一定的辅助改善作用,但不能达到完全祛斑的效果。如果皮肤上出现斑点,建议到正规医院皮肤科就诊,完善相关检查,明确诊断后,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维A酸乳膏、氢醌乳膏等药物进行治疗,也可以通过激光治疗的方法进行改善。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做好皮肤的护理工作,避免使用刺激性的护肤品或者化妆品,外出时还要注意防晒。饮食上可以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的水果和蔬菜,比如苹果、香蕉、菠菜等,同时还要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尽量避免长时间熬夜,以免导致色素沉着,从而影响到皮肤的美观。
浮脉
浮脉是中医脉诊中脉象的一种,指轻取不应、重按始得的脉象,多见于正常人。浮脉的出现,多与气血不足、阳虚、邪气郁闭等因素有关。正常人的脉象为平脉,浮脉的出现提示邪气在表,邪气侵袭人体的表里,浮脉的出现与病情的轻重和消长有关。如果患者出现表证、寒证、湿证等,脉象多浮而无力,就是所谓的虚脉。如果是里证,脉象多见沉而无力,就是所谓的实脉。如果是热证,脉象多洪大而急,就是所谓的滑脉。如果是血证,脉象多细小而数,就是所谓的虚脉。如果患者自己不能分辨,建议及时去医院由专业医生进行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