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脾汤

类别: 泻下剂
出处: 《伤寒论》。
举报/反馈
方剂说明
【功能主治】: 伤寒、温病、暑病之后,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虚羸少气,身热多汗,呕逆烦渴,唇干口燥,或虚烦不寐,舌红少苔,脉虚数。现用于中暑、糖尿病、小儿夏季热等出现气阴两伤证候者。
【疗效】: 清热,养阴,益气。
【组成】: 竹叶2把,石膏1升,半夏半斤(洗),麦门冬1升(去心),人参2两,甘草2两(炙),梗米半升。
【药材配方】: 人参 半夏 甘草 石膏 竹叶 麦门冬
【用法】: 以水1斗,煮取6升,去滓,纳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每服1升,日3次。
【附注】: 人参竹叶汤(《三因》卷五)、石膏竹叶汤(《易简》)。本方方名,《张文仲方》引作“竹叶汤”(见《外台》)。《活人书)有生姜,《医学入门》有生姜汁。本方加生姜,名“竹叶加生姜汤”(见《圣济总录》)。
中药材配剂
麦门冬
类别: 清热药
养阴润肺,清心除烦,益胃生津。治肺燥干咳,吐血,咯血,肺痿,肺痈,虚劳烦热,消渴,热病津伤,咽干口燥,便秘。①《本经》:"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②《别录》:"疗身重目黄,心下支满,虚劳客热,口干燥渴,止呕吐,愈痿蹶,强阴益精,消谷调中,保神,定肺气,安五脏,令人肥健。"③《药性论》:"治热毒,止烦渴,主大水面目肢节浮肿,下水。治肺痿吐脓,主泄精。"④《本草拾遗》:"治寒热体劳,下痰饮。"⑤《日华子本草》:"治五劳七伤,安魂定魄,时疾热狂,头痛,止嗽。"⑥《本草衍义》:"治心肺虚热。"⑦《珍珠囊》:"治肺中伏火,生脉保神。"⑧《医学启源》:"《主治秘诀》云,治经枯乳汁不下。"⑨《用药心法》:"补心气不足及治血妄行。"⑩《南京民间药草)):"治妇女湿淋。"⑾《福建民间草药》:"能清心益肝,利尿解热,治小便淋闭,小儿肝热。"⑿《安徽药材》:"治咽喉肿痛。"
人参
类别: 补虚药
功效: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主治:劳伤虚损、食少、倦怠、反胃吐食、大便滑泄、虚咳喘促、自汗暴脱、惊悸、健忘、眩晕头痛、阳痿、尿频、消渴、妇女崩漏、小儿慢惊及久虚不复,一切气血津液不足之症。
半夏
类别: 止咳化痰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治湿痰冷饮,呕吐,反胃,咳喘痰多,胸膈胀满,痰厥头痛,头晕不眠。外消痈肿。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内痰眩晕、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症;生用外治痈肿痰核。姜半夏多用于降逆止呕。(1)燥湿化痰:用于痰清稀而多之湿痰、寒痰,常配陈皮。(2)降逆止呕:降逆止呕之功颇著,可用于各种呕吐,尤宜于湿浊中阻所致的脘闷呕吐,常配生姜、茯苓。热证呕吐,应配清热泻火药。(3)消肿止痛:外用治疮疡肿毒、毒蛇咬伤。①《本经》:"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②《别录》:"消心腹胸膈痰热满结,咳嗽上气,心下急痛坚痞,时气呕逆;消痈肿,堕胎,疗痿黄,悦泽面目。生令人吐,熟令人下。"③《药性论》:"消痰涎,开胃健脾,止呕吐,去胸中痰满,下肺气,主咳结。新生者摩涂痈肿不消,能除瘤瘿。气虚而有痰气,加而用之。"④《日华子本草》:"治吐食反胃,霍乱转筋,肠腹冷,痰疟。"⑤《本草图经》:"主胃冷,呕哕。"⑥《医学启源》:"治寒痰及形寒钦冷伤肺而咳,大和胃气,除胃寒,进饮食。治太阳痰厥头痛,非此不能除。《主治秘要》云,燥胃湿,化痰,益脾胃气,消肿散结,除胸中痰涎。"⑦朱震亨:"治眉棱骨痛。"⑧《纲目》:"治腹胀,目不得瞑,白浊,梦遗,带下。"
甘草
类别: 补虚药
和中缓急,润肺,解毒,调和诸药。炙用,治脾胃虚弱,食少,腹痛便溏,劳倦发热,肺痿咳嗽,心悸,惊痫;生用,治咽喉肿痛,消化性溃疡,痈疽疮疡,解药毒及食物中毒。 ①《本经》:"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 ②《别录》:"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 ③《药性论》:"主腹中冷痛,治惊痫,除腹胀满;补益五脏;制诸药毒;养肾气内伤,令人阴(不)痿;主妇人血沥腰痛;虚而多热;加而用之。" ④《日华子本草》:"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通九窍,利百脉,益精养气,壮筋骨,解冷热。" ⑤《珍珠囊》:"补血,养胃。" ⑥《汤液本草》:"治肺痿之脓血,而作吐剂;消五发之疮疽,与黄耆同功。" ⑦《纲目》:"解小儿胎毒、惊痼,降火止痛。" ⑧《中国药植图鉴》:"治消化性溃疡和黄疸。"
石膏
类别: 清热药
生用解肌清热,除烦止渴。治热病壮热不退,心烦神昏,谵语发狂,口渴咽干,肺热喘急,中暑自汗,胃火头痛、牙痛,热毒壅盛,发斑发疹,口舌生疮。煅敷生肌敛疮。外治痈疽疮疡,溃不收口,汤火烫伤。①《本经》:"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产乳,金疮。"②《别录》:"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膈热,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息,咽热。亦可作浴汤。"③《药性论》:"治伤寒头痛如裂,壮热,皮如火燥,烦渴,解肌,出毒汗,主通胃中结,烦闷,心下急,烦躁,治唇口干焦。和葱煎茶去头痛."④《日华子本草》:"治天行热狂,下乳,头风旋,心烦躁,揩齿益齿。"⑤《珍珠囊》:"止阳明头痛,止消渴,中暑,潮热。"⑥《用药心法》:"胃经大寒药,润肺除热,发散阴邪,缓脾益气。"⑦《本草衍义补遗》:"研为末,醋研丸如绿豆大,以泻胃火、痰火、食积。"⑧杨士瀛:"煅过最能收疮晕,不至烂肌。"⑨《本草蒙筌》:"胃脘痛甚,吞服。"⑩《长沙药解》:"清心肺,治烦躁,泄郁热,止燥渴,治热狂,火嗽,收热汗,消热痰,住鼻衄,调口疮,理咽痛,通乳汁,平乳痈,解火灼,疗金疮。"⑩《本草再新》:"治头痛发热,目昏长翳,牙痛,杀虫,利小便。"
竹叶
类别: 清热药
清热除烦,生津利尿。治热病烦渴,小儿惊痫,咳逆吐衄,面赤,小便短亦,口糜舌疮。①《别录》:"主胸中痰热,咳逆上气。"②《药性论》:"主吐血热毒风,止消渴。"③《食疗本草》:"主咳逆,消渴,痰饮,喉痹,除烦热。"④《日华子本草》:"消痰,治热狂烦闷,中风失音不语,壮热,头痛头风,并怀妊人头旋倒地,止惊悸,温疫迷闷,小儿惊痫天吊。"⑤张元素:"凉心经,益元气,除热,缓脾。"⑥《纲目》:"煎浓汁,漱齿中出血,洗脱肛不收。"⑦《本草正》:"退虚热烦躁不眠,止烦渴,生津液,利小水,解喉痹,并小儿风热惊痫。"⑧《重庆堂随笔》:"内息肝胆之风,外清温署之热,故有安神止痉之功。"⑨《本草再新》:"凉心健脾,治吐血、鼻血,聪耳明目。"
用药咨询
温脾固肠散可以长期服用吗
温脾固肠散一般不可以长期服用,以免产生副作用,对身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患者需要遵医嘱用药。温脾固肠散是一种中成药,主要是由莲子、芡实、茯苓、白术、人参、甘草等中药组成。具有温中健脾、止泻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脾虚泄泻症,症见腹泻、腹痛、肠鸣等。患者在服用温脾固肠散时,如果长期服用,可能会导致身体对药物产生依赖性,从而使病情得不到治疗,甚至引起腹胀、腹痛等不良反应。而且如果患者长期服用温脾固肠散,可能还会刺激胃肠道,导致胃肠道产生不良反应,引起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症状。所以温脾固肠散一般不可以长期服用。患者在服用温脾固肠散时,一定要遵医嘱按照剂量服用,不可盲目用药,以免对身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如果在服用本药物时需要和其他药物一同服用,一定要提前咨询医生,以免产生药物相互作用。如果患者在服用本药物时需要服用其他药物,一定要提前咨询医生,避免产生药物相互作用。
温脾固肠散能治结肠炎吗
温脾固肠散一般能辅助治疗结肠炎。温脾固肠散主要是由党参、白术、山药、莲子等中药组成,具有温中健脾、固肠止泻的功效,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脾虚泄泻症,症见腹泻、腹痛、腹胀、肠鸣等。所以,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温脾固肠散来辅助治疗结肠炎。但是患者需要注意,如果服药后症状没有明显缓解,患者需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采取针对性治疗。另外,患者在服用温脾固肠散时,需要注意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例如辣椒、花椒或者是芥末等,以免影响药物效果。如果患者出现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治疗。
温脾丸与大温脾丸的区别
温脾丸与大温脾丸的区别主要在于成分不同、功效不同、主治不同、注意事项不同、禁忌不同等,建议患者在医生指导下用药。1、成分不同温脾丸主要是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木香、砂仁、黄连等中药组成。而大温脾丸主要是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黄连、大枣等中药组成。2、功效不同温脾丸具有健脾养胃、行气消胀的功效,而大温脾丸具有温中散寒、健脾益气的功效。3、主治不同温脾丸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气滞腹痛、胃脘胀满、呕吐酸水等病症。而大温脾丸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寒、腹胀便溏、胸闷食少等病症。4、禁忌不同对温脾丸过敏者禁用,孕妇慎用。而大温脾丸尚无禁忌症。5、其他(1)温脾丸不适用于口干、舌红、手足心热等阴虚火旺者。(2)大温脾丸不适用于口干、舌红、手足心热等气阴两虚者。如果患者需要服用上述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用药,以免引起不良反应,导致病情加重。用药期间应注意休息,避免熬夜与过度劳累,以免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如果患者服用药物后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