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和饮子

类别: 和解剂
出处: 《普济方》卷二一一。
举报/反馈
方剂说明
【功能主治】: 赤白痢。
【组成】: 罂栗壳2钱半,木香2钱半,甘草2分,地榆2钱。
【药材配方】: 地榆 木香 栗壳 甘草
【用法】: 每服2钱,米饮调下。
中药材配剂
木香
类别: 理气药
行气止痛,健脾消食。用于胸脘胀痛、泻痢后重、食积不消、不思饮食。
地榆
类别: 止血药
凉血上血,清热解毒。治吐血,衄血,血痢,崩漏,肠风,痔漏,痈肿,湿疹,金疮,烧伤。①《本经》:"主妇人乳痓痛,七伤,带下病,止痛,除恶肉,止汗,疗金疮。"②《别录》:"止脓血,诸瘘,恶疮,消酒,除消渴,补绝伤,产后内塞,可作金疮膏。""主内漏不止,血不足。"③《药性论》:"止血痢蚀脓。"④《唐本草》:"主带下十二病。"⑤《日华子本草》:"排脓,止吐血,鼻洪,月经不止,血崩,产前后诸血疾,赤白痢并水泻,浓煎止肠风。"⑥《开宝本草》:"别本注云,止冷热痢及疳痢热。"⑦李杲;"治胆气不足。"⑧《滇南本草》:"治酒寒,面寒疼,肚腹疼。"⑨《纲目》:"汁酿酒:治风痹,补脑。捣汁涂虎、犬、蛇.虫伤。"⑩《本草正》:"清火明日。治带浊痔漏,产后阴气散失。亦敛盗汗,疗热痞。"⑾《药品化义》:"解诸热毒痈。"⑿《药物图考》:"调敷汤火伤,疳疮溃烂。"⒀《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治胃痛,胃肠出血。"
甘草
类别: 补虚药
和中缓急,润肺,解毒,调和诸药。炙用,治脾胃虚弱,食少,腹痛便溏,劳倦发热,肺痿咳嗽,心悸,惊痫;生用,治咽喉肿痛,消化性溃疡,痈疽疮疡,解药毒及食物中毒。 ①《本经》:"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 ②《别录》:"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 ③《药性论》:"主腹中冷痛,治惊痫,除腹胀满;补益五脏;制诸药毒;养肾气内伤,令人阴(不)痿;主妇人血沥腰痛;虚而多热;加而用之。" ④《日华子本草》:"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通九窍,利百脉,益精养气,壮筋骨,解冷热。" ⑤《珍珠囊》:"补血,养胃。" ⑥《汤液本草》:"治肺痿之脓血,而作吐剂;消五发之疮疽,与黄耆同功。" ⑦《纲目》:"解小儿胎毒、惊痼,降火止痛。" ⑧《中国药植图鉴》:"治消化性溃疡和黄疸。"
栗壳
类别: 止血药
降逆生津;化痰止咳;清热散结;止血。主反胃;呕哕;消渴;咳嗽痰多;百日咳;腮腺炎;瘰疬;衄血;便血。①孟诜:"煮汁饮之,止反胃消渴。"②《日华子本草》:"治泻血。"
用药咨询
地黄饮子
地黄饮子适用于肾阴虚所致的眩晕、耳鸣、失眠等症。地黄饮子中的人参具有补气作用,肉桂能温阳散寒,茯苓可健脾祛湿,远志安神益智,菖蒲开窍醒脑。这些药物合用可以治疗由肾阴虚引起的眩晕、耳鸣、失眠等症状。此方剂不适用于外感风热或痰浊内盛者。因为此类患者若使用本方,则可能会导致邪从热化,加重病情。在服用地黄饮子时,应注意不宜过量,并且对于脾胃虚弱者应慎用。此外,用药期间应避免食用生冷、油腻食物,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有助于改善症状。
大蓟饮子与小蓟饮子的区别
大蓟饮子与小蓟饮子的区别主要在于大蓟解毒的作用力量比小蓟要强。具有广泛的止血作用,因此可用于吐血、咯血和子宫出血,大蓟也能利尿。因此临床上擅长治疗血尿和痢疾,应该指出的是这两者在性质和功能上非常相似,都具有凉血、止血、散瘀和消毒的功能,可以治疗咯血、吐血、血尿、血尿虚脱和渗漏等。
地黄饮子治疗
地黄饮子属于中药方剂名,具有滋阴补肾、清热生津的功效,可用于治疗阴虚内热、津液不足所致的干咳、咽喉肿痛、口干舌燥、大便干结等症状。地黄饮子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牡丹皮等中药材组成。其中熟地黄可滋阴补肾、填精益髓,山茱萸可补益肝肾、收涩固脱,山药可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茯苓可健脾利湿,牡丹皮可清虚火、滋肾阴,诸药合用,可起到滋阴补肾、清热生津的功效。地黄饮子适用于治疗肾阴亏损、虚热内扰所致的干咳、盗汗、遗精、口干舌燥、咽喉肿痛、耳鸣、腰膝酸软等病症。但需要注意,地黄饮子不适用于脾胃虚寒、腹泻、阳虚的患者,以免加重病情。同时,患者在服用地黄饮子期间,不宜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的食物,如辣椒、炸鸡、冰淇淋等,以免影响药效。另外,如果患者服药两周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同类和解剂
款冬白薇茹(艹虑)丸
主治: 温疟。
组成: 款冬花(去向里裹花蕊壳及向里实并枝叶,用甘草水浸1宿,再取款冬叶相伴蒸1夜,晒干)1两5钱,白薇(糯米泔浸1宿,取出,槐砧上锉细蒸之,从申至巳晒干)1两1钱,百合(用怀生地黄汁拌润透,蒸半炷香,取出晒干)6钱,知母(槐砧上锉碎,干木臼杵捣)6钱,地骨皮(东流水洗去土,捶去心,用甘草汤浸1宿,焙干)1两,桃仁(汤润,去皮,用白术、乌豆同东流水煮至中心黄金色为度,取出捣)81枚,玄参(入甑内用蒲草重重
养胃增液汤
主治: 小儿厌食。口干多饮而不喜进食,皮肤干燥,大便干结,舌苔光剥,或舌红少津,脉细。
疗效: 养胃育阴。
组成: 石斛、乌梅、北沙参、玉竹、甘草、白芍。
正气饮
主治: 妊娠疟。
组成: 荆芥(炒)8分,川芎8分,当归建曲1钱5分,夏曲1钱5分,赤芍1钱5分,苍术(炒)2钱,白术2钱,橘红1钱,赤首乌3钱,枳壳6分(炒),藿香叶5分,桂枝木4分(尖)。
太和汤
主治: 风消,五劳七伤。
组成: 前胡(去芦头)1两,枇杷叶(拭去毛)1两,鳖甲(醋炙)1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桔梗(去芦头,炒)1两,白芷1两,五味子1两,白术1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1两,半夏(汤洗,去滑)1两,京三棱(煨,锉)1两,藿香(去梗)1两,防风(去叉)1两,人参3分,柴胡(去苗)半两,桂(去粗皮)1两半,桑白皮(锉)半两,当归(切,焙)半两,芍药半两,枳壳(去瓤,麸炒)半两,牡丹皮半两,甘草(炙,锉)半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