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惊膏

类别: 泻下剂
出处: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
举报/反馈
方剂说明
【功能主治】: 小儿急热惊风,咳嗽,呕吐痰涎,昏迷不醒,面红身热,惊痫抽动,烦躁口渴,大小便秘。
【疗效】: 散风,解热,镇惊。
【组成】: 大黄10两,钩藤2两,薄荷2两,淡全蝎3两,天竺黄5两,甘草5两,胆星2两,七爪橘红2两。
【药材配方】: 全蝎 大黄 橘红 甘草 胆星 薄荷 钩藤
【用法】: 1岁以内儿每服半瓶,2岁以上者,每次服1瓶,白开水冲服。
中药材配剂
全蝎
类别: 活血化瘀
祛风,止痉,通络,解毒。治惊风抽摘,癫痫,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偏头痛,风湿痹痛,破伤风,淋巴结结核,风疹疮肿。①《开宝本草》:"疗诸风瘾疹,及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涩,手足抽掣。"②《本草图经》:"治小儿惊搐。"③《本草会编》:"破伤风宜以全蝎、防风为主。"④《纲目》:"治大人痃疟,耳聋,疝气,诸风疮,女人带下,阴脱。"⑤《本草正》:"开风痰。"⑥《玉楸药解》:"穿筋透骨,逐湿除风。"⑦《山东中草药手册》:"息风通络,镇痉。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淋巴结结核,骨关节结核,流行性腮腺炎。"
薄荷
类别: 清热药
疏风,散热,辟秽,解毒。治外感风热,头痛,目赤,咽喉肿痛,食滞气胀,口疮,牙痛,疮疥,瘾疹。 ①《药性论》:去愤气,发毒汗,破血止痢,通利关节。 ②《千金·食治》:却肾气,令人口气香洁。主辟邪毒,除劳弊。 ③孙思邀:煎汤洗漆疮。 ④《唐本草》:主贼风,发汗。(治)恶气腹胀满。霍乱。宿食不消,下气。 ⑤《食疗本草》:杵汁服,去心脏风热。 ⑥《食性本草》:能引诸药入营卫。疗阴阳毒、伤寒头痛。 ⑦《日华子本草》:治中风失音,吐痰。除贼风。疗心腹胀。下气、消宿食及头风等。 ⑧《本草图经》:治伤风、头脑风,通关格,小儿风涎。 ⑨《本草衍义》:小儿惊风,壮热,须此引药;治骨蒸劳热,用其汁与众药为膏。 ⑩李杲:主清利头目。 ⑾王好古:能搜肝气。又主肺盛有余,肩背痛及风寒汗出。 ⑿《滇南本草》:治一切伤寒头疼,霍乱吐泻,痈、疽、疥、癫诸疮。又:野薄荷上清头目诸风,止头痛、眩晕、发热,去风痰,治伤风咳嗽、脑漏鼻流臭涕,退虚痨发热。 ⒀《纲目》:利咽喉、口齿诸病。治瘰疬,疮疥,风瘙瘾疹。 ⒁《本草述》:治中风,癫痫,伤燥热郁。 ⒂《医林纂要》:愈牙痛,已热嗽,解郁暑,止烦渴,止血痢,通小便。 ⒃《本草再新》:消目翳。
大黄
类别: 活血化瘀
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治实热便秘,谵语发托,食积痞满,痢疾初起,里急后重,瘀停经闭,癥瘕积聚,时行热疫,暴眼赤痛,吐血,衄血,阳黄,水肿,淋浊,溲亦,痈疡肿毒,疔疮,汤火伤。 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 ①《本经》:"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水谷"一作"水谷道"),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②《别录》:"平胃,下气,除痰实,肠间结热,心腹胀满,女子寒血闭胀,小腹痛,诸老血留结。" ③《药性论》:"主寒热,消食,炼五脏,通女子经候,利水肿,破痰实,冷热积聚,宿食,利大小肠,贴热毒肿,主小儿寒热时疾,烦热,蚀脓,破留血。" ④《日华子本草》:"通宣一切气,调血脉,利关节,泄塑滞、水气,四肢冷热不调,温瘴热痰,利大小便,并敷-切疮疖痈毒。" ⑤《纲目》:"主治下痢亦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实热燥结,潮热谵语,黄疸,诸火疮。"
胆星
类别: 清热药
清火化痰,镇惊定痼。治中风痰迷,惊风癫痫,痰火喘嗽,头风眩晕。①《本草正》:"治小儿急惊,实痰实火壅闭上焦,气喘烦躁,焦渴胀满。"②《本草汇言》:"治小儿惊风惊痰,四肢抽搐,大人气虚内热,热郁生痰。"③《药品化义》:"主治一切中风、风痫、惊风,头风、眩晕,老年神呆,小儿发搐,产后怔忡。"
甘草
类别: 补虚药
和中缓急,润肺,解毒,调和诸药。炙用,治脾胃虚弱,食少,腹痛便溏,劳倦发热,肺痿咳嗽,心悸,惊痫;生用,治咽喉肿痛,消化性溃疡,痈疽疮疡,解药毒及食物中毒。 ①《本经》:"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 ②《别录》:"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 ③《药性论》:"主腹中冷痛,治惊痫,除腹胀满;补益五脏;制诸药毒;养肾气内伤,令人阴(不)痿;主妇人血沥腰痛;虚而多热;加而用之。" ④《日华子本草》:"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通九窍,利百脉,益精养气,壮筋骨,解冷热。" ⑤《珍珠囊》:"补血,养胃。" ⑥《汤液本草》:"治肺痿之脓血,而作吐剂;消五发之疮疽,与黄耆同功。" ⑦《纲目》:"解小儿胎毒、惊痼,降火止痛。" ⑧《中国药植图鉴》:"治消化性溃疡和黄疸。"
钩藤
类别: 清热药
清热平肝,熄风定惊。治小儿惊痫瘈疭,大人血压偏高,头晕、目眩,妇人子痫。①《别录》:"主小儿寒热,惊痫。"②《药性论》:"主小儿惊啼,瘈疭热壅。"③《日华子本草》:"治客忤胎风。"④《纲目》:"大人头旋目眩,平肝风,除心热,小儿内钓腹痛,发斑疹。"⑤《本草征要》:"舒筋除眩,下气宽中。"⑥《本草述》:"治中风瘫痪,口眼歪斜,及一切手足走注疼痛,肢节挛急。又治远年痛风瘫痪,筋脉拘急作痛不已者。"
橘红
类别: 理气药
消痰,利气,宽中,散结。治风寒痰嗽,恶心,吐水,胸痛胀闷。①《医学启源》:"理胸中、肺气。"②《纲目》:"下气消痰。"③《本草汇》:"能除寒发表。"
用药咨询
小儿镇惊散
小儿镇惊散|小儿推拿|针灸疗法|中药调理等非药物治疗方法可以缓解小儿夜啼。如果症状持续或加剧,建议及时就医以排除其他潜在的健康问题。1.小儿镇惊散小儿镇惊散是一种传统中医方剂,由多种中药材组成,如龙骨、茯苓等,具有平肝熄风、安神定志的功效。此方剂适用于小儿惊风、夜啼等症状,其中龙骨能镇静安神,茯苓可健脾益气,两者合用有助于缓解小儿烦躁不安的症状。2.小儿推拿小儿推拿通过特定穴位按摩来调节脏腑功能,缓解惊风、夜啼等症状。推拿能够刺激经络穴位,改善气血流通,从而达到镇静安神的作用,对于小儿惊风、夜啼有较好的疗效。3.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将特制的针具刺入人体特定穴位,通过刺激穴位来调整身体的功能状态。针灸可以直接作用于受风受惊的穴位上,起到祛风止惊的效果;同时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机体免疫力,进而辅助治疗上述病症。4.中药调理中药调理是指通过内服或外敷中药来调节体内阴阳平衡,改善体质状况。该方法遵循“治未病”原则,在出现惊风、夜啼前预防其发生;同时还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降低再次发作的风险。在使用小儿镇惊散时,需注意观察孩子的反应及副作用,以免引起不良后果。此外,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者加重,应立即就医寻求专业帮助。
小儿镇惊丸
小儿镇惊丸是一种中成药,主要成分有朱砂、甘草、天竺黄、胆南星、大黄、炒僵蚕、全蝎、琥珀、朱砂等。1、功效小儿镇惊丸具有镇惊、祛风、化痰的功效。小儿镇惊丸可以缓解小儿急热惊风、痰涎壅盛、烦躁不安、牙关紧闭、喉间痰鸣、大便秘结等症状。2、作用小儿镇惊丸可以用于治疗小儿急热惊风、痰涎壅盛、烦躁不安、牙关紧闭、喉间痰鸣、大便秘结等症状。除此之外,小儿镇惊丸还可以用于治疗风痰闭阻引起的小儿惊风。需要注意的是,小儿镇惊丸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使用,避免自行用药,以免出现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在服用小儿镇惊丸期间,患者要注意饮食清淡,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如果服药后出现不适症状,患者要及时到正规医院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小儿镇惊丸
小儿镇惊丸可以使用牛黄抱龙丸、小儿清热止咳口服液、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小儿伪麻美沙芬滴剂等药物进行治疗。由于儿童用药需谨慎,建议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上述药物以确保安全有效。如果症状没有改善或加重,应尽快就医。1.牛黄抱龙丸牛黄抱龙丸可用于小儿急惊风、痰厥昏迷、不省人事等症候。该药具有镇静安神的功效。服药期间忌油腻食物。2.小儿清热止咳口服液小儿清热止咳口服液用于小儿肺胃蕴热所致的咳嗽。本品能疏风解表,清热化湿,宣肺止咳。对本品过敏者禁用。3.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小儿豉翘清热颗粒适用于小儿外感发热、鼻塞流涕、咽红肿痛、纳呆口渴、脘腹胀满、便秘或大便酸臭等症状。本品可疏风解表,清热导滞。新生儿及三岁以下婴幼儿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4.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主要用于缓解儿童普通感冒及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四肢酸痛、打喷嚏、流鼻涕、鼻塞、咽痛等症状。本品为复方制剂,主要成分为对乙酰氨基酚、盐酸金刚烷胺、人工牛黄、咖啡因和马来酸氯苯那敏。服用时应按照推荐剂量服用,不可超量长期服用。5.小儿伪麻美沙芬滴剂小儿伪麻美沙芬滴剂用于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等引起的咳嗽、流涕、咽喉疼痛。本品中含有的氢溴酸右美沙芬能够抑制咳嗽中枢神经系统的冲动,起到镇咳的作用;盐酸伪麻黄碱则可以收缩上呼吸道黏膜毛细血管,减轻炎症反应导致的充血、水肿现象。3周岁以下儿童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以上提及的所有药物均需遵照医生指导进行使用。在小儿出现镇惊症状时,家长应注意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强光刺激,确保充足的休息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