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肺汤

类别: 泻下剂
出处: 《准绳·类方》卷二。
举报/反馈
方剂说明
【功能主治】: 赤白青黄等色痢疾,诸般腹痛,饮食伤积、酒积、痰积、血积,跌扑损伤,五积六聚,胸膈气逆痞塞,胃中积热,中满腹胀,疟痞茶癖,及中诸毒,恶气伤寒,大便不通,下后遗积未尽,感时疫气、瘴气,并诸恶肿疮疡肿毒,及食诸般牛畜等物中毒。
【疗效】: 通闭舒郁,化气通滞。
【组成】: 大黄(锦纹者)1两,黄芩(条实者)1两,人参(官揀者,去芦)3钱,白术(去,芦,肥者)3钱,沉香(上好角沉水者)4钱(另为末)。
【药材配方】: 人参 大黄 沉香 白术 黄芩
【用法】: 每服1钱,小儿6分,以淡姜汤送下。
中药材配剂
人参
类别: 补虚药
功效: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主治:劳伤虚损、食少、倦怠、反胃吐食、大便滑泄、虚咳喘促、自汗暴脱、惊悸、健忘、眩晕头痛、阳痿、尿频、消渴、妇女崩漏、小儿慢惊及久虚不复,一切气血津液不足之症。
白术
类别: 补虚药
补脾,益胃,燥湿,和中,安胎。治脾胃气弱,不思饮食,倦怠少气,虚胀,泄泻,痰饮,水肿,黄疸,湿痹,小便不利,头晕,自汗,胎气不安。 ①《本经》:"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 ②《别录》:"主大风在身面,风眩头痛,目泪出,消痰水,逐皮间风水结肿,除心下急满,及霍乱吐下不止,利腰脐间血,益津液,暖胃,消谷嗜食。" ③《药性论》:"主大风顽痹,多年气痢,心腹胀痛,破消宿食,开胃,去痰诞,除寒热,止下泄,主面光悦,驻颜去皯,治水肿胀满,止呕逆,腹内冷痛,吐泻不住,及胃气虚冷痢。" ④《唐本草》:"利小便。" ⑤《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疾,五劳七伤,冷气腹胀,补腰膝,消痰,治水气,利小便,止反胃呕逆,及筋骨弱软,痃癖气块,妇人冷癥瘕,温疾,山岚瘴气,除烦长肌。" ⑥《医学启源》:"除湿益燥,和中益气,温中,去脾胃中湿,除胃热,强脾胃,进饮食,和胃,生津液,主肌热,四肢困倦,目不欲开,怠惰嗜卧,不思饮食,止渴,安胎。" ⑦李杲:"去诸经中湿而理脾胃。" ⑧王好古:"理中益脾,补肝风虚,主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身体重,心下急痛,心下水痞,冲脉为病,逆气里急,脐腹痛。" ⑨《本草衍义补遗》:"有汗则止,无汗则发。能消虚痰。"
沉香
类别: 温里药
降气温中,暖肾纳气。治气逆喘息,呕吐呃逆,脘腹胀痛,腰膝虚冷,大肠虚秘,小便气淋,男子精冷。①《别录》:"疗风水毒肿,去恶气。"②陶弘景:"疗恶核毒肿。"③《海药本草》:"主心腹痛、霍乱、中恶,清神,并宜酒煮服之;诸疮肿宜入膏用。"④《日华子本草》:"调中,补五脏,益精壮阳,暖腰膝,去邪气。止转筋、吐泻、冷气,破癥癖,(治)冷风麻痹,骨节不任,湿风皮肤痒,心腹痛,气痢。"⑤《珍珠囊》:"补肾,又能去恶气,调中。"⑥《纲目》:"治上热下寒,气逆喘息,大肠虚闭,小便气淋,男子精冷。"⑦《医林纂要》:"坚肾,补命门,温中、燥脾湿,泻心、降逆气,凡一切不调之气皆能调之。并治噤口毒痢及邪恶冷风寒痹。"⑧《本草再新》:"治肝郁,降肝气,和脾胃,消湿气,利水开窍。"
大黄
类别: 活血化瘀
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治实热便秘,谵语发托,食积痞满,痢疾初起,里急后重,瘀停经闭,癥瘕积聚,时行热疫,暴眼赤痛,吐血,衄血,阳黄,水肿,淋浊,溲亦,痈疡肿毒,疔疮,汤火伤。 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 ①《本经》:"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水谷"一作"水谷道"),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②《别录》:"平胃,下气,除痰实,肠间结热,心腹胀满,女子寒血闭胀,小腹痛,诸老血留结。" ③《药性论》:"主寒热,消食,炼五脏,通女子经候,利水肿,破痰实,冷热积聚,宿食,利大小肠,贴热毒肿,主小儿寒热时疾,烦热,蚀脓,破留血。" ④《日华子本草》:"通宣一切气,调血脉,利关节,泄塑滞、水气,四肢冷热不调,温瘴热痰,利大小便,并敷-切疮疖痈毒。" ⑤《纲目》:"主治下痢亦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实热燥结,潮热谵语,黄疸,诸火疮。"
黄芩
类别: 清热药
泻实火,除湿热,止血,安胎。治壮热烦渴,肺热咳嗽,湿热泻痢,黄疸,热淋,吐、衄、崩、漏,目赤肿痛,胎动不安,痈肿疔疮。①《本经》:"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治)恶疮,疽蚀,火疡。"②《别录》:"疗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③陶弘景:"治奔豚,脐下热痛。"④《药性论》:"能治热毒,骨蒸,寒热往来,肠胃不利,破壅气,治五淋,令人宣畅,去关节烦闷,解热渴,治热腹中疞痛,心腹坚胀。"⑤《日华子本草》:"下气,主天行热疾,疔疮,排脓。治乳痈,发背。"⑥《珍珠囊》:"除阳有余,凉心去热,通寒格。"⑦李杲:"治发热口苦。"⑧《滇南本草》:"上行泻肺火,下行泻膀胱火,(治)男子五淋,女子暴崩,调经清热,胎有火热不安,清胎热,除六经实火实热。"⑨《纲目》:"治风热湿热头疼,奔豚热痛,火咳,肺痿喉腥,诸失血。"⑩《本草正》:"枯者清上焦之火,消痰利气,定喘嗽,止失血,退往来寒热,风热湿热,头痛,解瘟疫,清咽,疗肺痿肺痈,乳痈发背,尤祛肌表之热,故治斑疹、鼠瘘,疮疡、赤眼;实者凉下焦之热,能除赤痢,热蓄膀胱,五淋涩痛,大肠闭结,便血、漏血。"⑾《科学的民间药草》:"外洗创口,有防腐作用。"
用药咨询
葶苈子大枣泻肺汤
【药物组成】葶苈(熬令黄色,捣丸,如弹子大)、大枣12枚。【处方来源】《金匮》卷上。【方剂主治】肺痈,喘不得卧;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支饮胸满者。
葶苈子泻肺汤的功效
葶苈子泻肺汤具有利水消肿、祛痰止咳、平喘、降血压、泻下通便等功效作用。本方中的葶苈子、大黄等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1.利水消肿葶苈子泻肺汤中的葶苈子具有泻肺行水的作用,通过促进体内水分代谢来达到利尿消肿的效果。此方剂可用于治疗水肿、胀满等症。可配伍其他利水消肿中药如茯苓、泽泻等增强效果。2.祛痰止咳本方中葶苈子能化浊痰而止咳逆,使上逆之气得以顺降;桑白皮则能清泄肺热,以助葶苈子肃降肺气。上述两种药物合用对于肺热壅盛所致咳嗽痰多、色黄稠厚等症状有良好缓解作用。3.平喘葶苈子泻肺汤中的葶苈子能够降低肺泡表面张力,从而起到平喘作用。对于急慢性支气管炎引起的哮喘症状有一定改善作用。可配合麻黄、杏仁等加强疗效。4.降血压由于其有利尿作用,所以可以增加尿液排出量,间接地降低体内的钠含量和血容量,进而降低血压水平。适用于轻度高血压患者或作为辅助治疗手段。需监测血压变化并调整剂量。5.泻下通便葶苈子泻肺汤中的葶苈子具有润肠通便的功效,能够刺激肠道蠕动,促进排便。此方可用于治疗便秘、大便干结等症状。可与其他泻下药如枳实、厚朴等同用以增强效果。使用葶苈子泻肺汤时应注意个体差异及可能存在的禁忌证。脾胃虚弱者慎用,以免引起腹泻、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葶苈大枣泻肺汤用量
葶苈大枣泻肺汤用量为葶苈子9g、大枣4枚,需遵医嘱使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又名葶苈大枣汤、葶苈泻肺汤。由葶苈、大枣组成。其中葶苈具有破坚逐邪,泻肺行水,祛痰平喘之功效;大枣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功效。以上药物共同用于治疗痰实肺闭、气不得宣、呼吸壅滞、胸膈痞痛彻背者。葶苈大枣泻肺汤的不良反应目前尚不明确。阳虚气喘、肾不纳气者忌用。用药期间应注意要以清淡、易消化饮食为主。辣椒、火锅等辛辣食物,螃蟹、冷饮等寒凉食物,肥肉、奶油等油腻食物,不要抽烟、喝酒以免影响药效。如患者有任何不适,请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如需使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辨证处方用药,切勿自行服用,也不要擅自减药或停药,以免耽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