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肺汤

类别: 固涩剂
出处: 《外台》卷十引《集验方》
举报/反馈
方剂说明
【功能主治】: 肺气不足,咳逆短气,寒从背起,口中如含霜雪,语无音声而渴,舌本干燥。
【组成】: 五味子3两,白石英(研,绵裹)3两,钟乳(研,绵裹)3两,桂心3两,橘皮3两,桑根白皮3两,粳米2合,茯苓2两,竹叶2两,款冬花2两,紫菀2两,大枣50枚,杏仁50枚,(去皮尖双仁),苏子1升,生姜5两,麦门冬4两(去心)。
【药材配方】: 白石英 橘皮 茯苓 竹叶 款冬花 紫菀 生姜 麦门冬
中药材配剂
麦门冬
类别: 清热药
养阴润肺,清心除烦,益胃生津。治肺燥干咳,吐血,咯血,肺痿,肺痈,虚劳烦热,消渴,热病津伤,咽干口燥,便秘。①《本经》:"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②《别录》:"疗身重目黄,心下支满,虚劳客热,口干燥渴,止呕吐,愈痿蹶,强阴益精,消谷调中,保神,定肺气,安五脏,令人肥健。"③《药性论》:"治热毒,止烦渴,主大水面目肢节浮肿,下水。治肺痿吐脓,主泄精。"④《本草拾遗》:"治寒热体劳,下痰饮。"⑤《日华子本草》:"治五劳七伤,安魂定魄,时疾热狂,头痛,止嗽。"⑥《本草衍义》:"治心肺虚热。"⑦《珍珠囊》:"治肺中伏火,生脉保神。"⑧《医学启源》:"《主治秘诀》云,治经枯乳汁不下。"⑨《用药心法》:"补心气不足及治血妄行。"⑩《南京民间药草)):"治妇女湿淋。"⑾《福建民间草药》:"能清心益肝,利尿解热,治小便淋闭,小儿肝热。"⑿《安徽药材》:"治咽喉肿痛。"
白石英
类别: 温里药
温肺肾,安心神,利小便。治肺寒咳喘,阳痿,消渴,心神不安,惊悸善忘,小便不利,黄疸,石水,风寒湿痹。①《本经》:"主消渴,阴痿不足,咳逆(一作"呕逆"),胸膈间久寒,益气,除风湿痹。"②《别录》:"疗肺痿,下气,利小便,补五脏。"③《药性论》:"能治肺痈吐脓,治嗽逆上气,疸黄。"④王好古:"实大肠。"
茯苓
类别: 利水渗湿
渗湿利水,益脾和胃,宁心安神。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哕,泄泻,遗精,淋浊,惊悸,健忘。 ①《本经》:"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 ②《别录》:"止消渴,好睡,大腹,淋沥,膈中痰水,水肿淋结。开胸腑,调脏气,伐肾邪,长阴,益气力,保神守中。" ③《药性论》:"开胃,止呕逆,善安心神。主肺痿痰壅。治小儿惊痫,心腹胀满,妇人热淋。" ④《日华子本草》:"补五劳七伤,安胎,暖腰膝,开心益智,止健忘。" ⑤《伤寒明理论》:"渗水缓脾。" ⑥《医学启源》:"除湿,利腰脐间血,和中益气为主。治溺黄或赤而不利。《主治秘诀》云,止泻,除虚热,开腠理,生津液。" ⑦王好古:"泻膀胱,益脾胃。治肾积奔豚。" ⑧《药征》:"主治悸及肉瞤筋惕,旁治头眩烦躁。"
橘皮
类别: 理气药
理气,调中,燥湿,化痰。治胸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哕逆,咳嗽痰多。亦解鱼、蟹毒。①《本经》:"主胸中瘕热、逆气,利水谷,久服去臭,下气。"②《别录》:"下气,止呕咳,除膀胱留热、停水、五琳,利小便,主脾不能消谷,气冲胸中,吐逆霍乱,止泄,去寸白。"③《药性论》:"治胸膈间气,开胃,主气痢,消痰涎,治上气咳嗽。"④《本草拾遗》:"去气,调中。"⑤《日华子本草》:"消痰止嗽,破癥瘕痃癣。"⑥《医学启源》:"去胸中寒邪,破滞气,益脾胃。"⑦《纲目》:"疗呕哕反胃嘈杂,时吐清水,痰痞,痎疟,大肠闭塞,妇人乳痈。入食料解鱼腥毒。"⑧《随息居饮食谱》:"解鱼、蟹毒。治噫噎,胀闷,疳疟。泻痢,便秘,脚气。"
款冬花
类别: 止咳化痰
润肺下气,化痰止嗽。治咳逆喘息,喉痹。①《本经》."主咳逆上气善喘,喉痹,诸惊痫,寒热邪气。"②《别录》:"主消渴,喘息呼吸。"⑧《药性论》:"主疗肺气心促,急热乏劳,咳连连不绝,涕唾稠粘,治肺痿肺痈吐脓。"④《日华子本草》:"润心肺,益五脏,除烦,补劳劣,消痰止嗽,肺痿吐血,心虚惊悸,洗肝明目及中风。"⑤《医学启源》:"温肺止嗽。"⑥《本草述》:"治痰饮,喑证亦用之。"⑦《长沙药解》:"降逆破塑,宁嗽止喘,疏利咽喉,洗涤心肺而兼长润燥。"
生姜
类别: 解表药
发表,散寒,止呕,开痰。治感冒风寒,呕吐,痰饮,喘咳,胀满,泄泻;解半夏、天南星及鱼蟹、鸟兽肉毒。 ①《本经》:"去臭气,通神明。" ②《别录》:"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 ③陶弘景:"归五脏,去痰下气,止呕吐,除风湿寒热。" ④《药性论》:"主痰水气满,下气;生与干并治嗽,疗时疾,止呕吐不下食。生和半夏主心下急痛;若中热不能食,捣汁和蜜服之。又汁和杏仁作煎,下一切结气实,心胸拥隔,冷热气。" ⑤《千金·食治》:"通汗,去膈上臭气。" ⑥《食疗本草》:"除壮热,治转筋、心满。""止逆,散烦闷,开胃气。" ⑦《本草拾遗》:"汁解毒药,破血调中,去冷除痰,开胃。" ⑧《珍珠囊》:"益脾胃,散风寒。" ⑨《医学启源》:"温中去湿。制厚朴、半夏毒。" ⑩《日用本草》:"治伤寒、伤风、头痛、九窍不利。入肺开胃,去腹中寒气,解臭秽。"解菌蕈诸物毒。" ⑾《纲目》:"生用发散,熟用和中,解食野禽中毒成喉痹;浸汁点赤眼;捣汁和黄明胶熬,贴风湿痛。" ⑿《本草从新》:"姜汁,开痰,治噎膈反胃,救暴卒,疗狐臭,搽冻耳。煨姜,和中止呕。" ⒀《会约医镜》:"煨姜,治胃寒,泄泻,吞酸。" ⒁《现代实用中药》:"治肠疝痛有效。"
竹叶
类别: 清热药
清热除烦,生津利尿。治热病烦渴,小儿惊痫,咳逆吐衄,面赤,小便短亦,口糜舌疮。①《别录》:"主胸中痰热,咳逆上气。"②《药性论》:"主吐血热毒风,止消渴。"③《食疗本草》:"主咳逆,消渴,痰饮,喉痹,除烦热。"④《日华子本草》:"消痰,治热狂烦闷,中风失音不语,壮热,头痛头风,并怀妊人头旋倒地,止惊悸,温疫迷闷,小儿惊痫天吊。"⑤张元素:"凉心经,益元气,除热,缓脾。"⑥《纲目》:"煎浓汁,漱齿中出血,洗脱肛不收。"⑦《本草正》:"退虚热烦躁不眠,止烦渴,生津液,利小水,解喉痹,并小儿风热惊痫。"⑧《重庆堂随笔》:"内息肝胆之风,外清温署之热,故有安神止痉之功。"⑨《本草再新》:"凉心健脾,治吐血、鼻血,聪耳明目。"
紫菀
类别: 止咳化痰
  温肺,下气,消痰,止咳。治风寒咳嗽气喘,虚劳咳吐脓血,喉痹,小便不利。   ①《本经》:主咳逆上气,胸中寒热结气,去蛊毒、痿蹷,安五藏。   ②《别录》:疗咳唾脓血,止喘悸,五劳体虚,补不足,小儿惊痫。   ③《药性论》:补虚下气,治胸胁逆气,劳气虚热。   ④《唐本草》:治气喘,阴痿。   ⑤《日华子本草》:调中及肺痿吐血,消痰止咳。   ⑥《本草衍义》:益肺气。   ⑦王好古:主息贲。   ⑧宁原《食鉴本草》:主肺经虚热,开喉痹,取恶涎。   ⑨《本草从新》:专治血痰,为血劳圣药。又能通利小肠。   ⑩《本草再新》:润肺下气,寒痰及虚喘者宜之。
用药咨询
补肺活血胶囊伤肝吗
补肺活血胶囊是否伤肝,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如果遵医嘱服用补肺活血胶囊,一般不会伤肝,但如果患者长期服用,则可能会伤肝。1、不伤肝补肺活血胶囊是一种中成药,主要成分有黄芪、赤芍、补骨脂、熟地黄、党参、紫菀等,具有补益肺气、止咳平喘的功效,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肺气虚弱、津液亏损所致的咳嗽、气短、喘促、咳血、胸痛等症状。如果患者严格遵医嘱按时按量服用补肺活血胶囊,一般不会对肝脏造成损伤。2、伤肝如果患者长期服用补肺活血胶囊,可能会对肝脏造成损伤。因为药物通常是由肝脏代谢,然后排出体外,如果患者长期服用补肺活血胶囊,可能会导致肝脏无法完全将药物代谢,从而增加肝脏的负担,严重时还可能会引起肝脏损伤。建议患者在服用补肺活血胶囊时,需要注意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例如辣椒、花椒或者是芥末等,以免影响药物效果。另外,患者还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药物,避免盲目自行服用,以免引起不良反应。如果患者出现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治疗。
补肺胶囊多少钱一盒
通常情况下,补肺胶囊的价格一般在21-37元,由于不同城市和地区消费水平不同,补肺胶囊的价格会有一定波动,建议到正规药店或医院进行购买,以免买到假冒伪劣药品,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补肺胶囊是一种中成药,主要是由北沙参、甘草、熟地黄、党参、黄芪等中药组成,具有补益肺气、止咳平喘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咳嗽、咳痰、气喘、咯血等症状。如果患者存在上述症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补肺胶囊进行治疗。补肺胶囊的价格一般在21-37元,但由于不同城市和地区消费水平不同,补肺胶囊的价格会有一定波动,建议患者到正规药店或医院进行购买,以免买到假冒伪劣药品,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孕妇以及对补肺胶囊过敏者禁用此药物。如果患者在服用补肺胶囊时,需要与其他药物一同服用,要提前咨询医生,以免产生药物相互作用。如果患者在服用补肺胶囊3天后症状没有得到缓解,或出现其他不适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贻误病情。
补肺胶囊的功效及副作用
补肺胶囊具有补益肺气、止咳平喘的功效,通常没有明显副作用。但患者在服用时需要注意,对药物成分过敏者禁用,以免引起过敏反应。补肺胶囊是一种中成药,主要是由熟地黄、党参、黄芪、桑白皮、紫菀、五味子等中药材组成,具有补益肺气、止咳平喘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肺气不足、咳嗽气短、干咳痰黏等症状。如果患者出现上述症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补肺胶囊进行治疗。但需要注意的是,药物成分中含有的党参、黄芪等药物,如果对药物成分过敏者应禁止服用,以免引起过敏反应。另外,患者在服用该药物时,应避免与其他滋补类药物同时服用,以免发生药物相互作用,从而影响药效发挥。患者在服用补肺胶囊期间,应避免食用辛辣、生冷、油腻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刺激脾胃,导致脾胃功能下降,从而影响药物吸收。同时,患者还应忌烟酒,以免影响身体对药物的吸收。如果患者服用该药物三天后症状没有得到缓解,或出现其他不适症状,应及时停药并到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