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火汤

类别: 解表剂
出处: 《辨证录》卷四。
举报/反馈
方剂说明
【功能主治】: 火郁为病,其人少气,胁、腹、胸、背、面目、四肢填塞愤懑,时而呕逆,咽喉肿痛,口干舌苦,胃脘上下,忽时作痛,或腹中暴痛,目赤头晕,心热烦闷,懊憹善暴死,汗濡皮毛,痰多稠浊,两颧红赤,身生疿疮。
【组成】: 柴胡1钱,甘草1钱,茯神3钱,炒枣仁3钱,当归3钱,陈皮3分,神曲1钱,炒栀子1钱,白芥子2钱,白术2钱,广木香末5分,远志1钱
【药材配方】: 木香 柴胡 栀子 甘草 白术 白芥子 神曲 芥子 茯神 远志 陈皮
【用法】: 水煎服。
中药材配剂
木香
类别: 理气药
行气止痛,健脾消食。用于胸脘胀痛、泻痢后重、食积不消、不思饮食。
白芥子
类别: 止咳化痰
利气豁痰,温中散寒,通络止痛。治痰饮咳喘,胸胁胀满疼痛,反胃呕吐,中风不语,肢体痹痛麻木,脚气,阴疽,肿毒,跌打肿痛。①《别录》:"发汗,主胸膈痰冷上气,面口黄赤。又醋研敷射工毒。"②陶弘景:"御恶气暴风,毒肿流四肢疼痛。"③孙思邀:"治咳嗽胸胁支满,上气多唾者,每日温酒吞下七粒。"④《医学入门》:"利胸膈痰,止翻胃吐食,痰嗽上气,中风不语,面目色黄,安五脏,止夜多小便。又治扑损瘀血。"⑤《纲目》:"利气豁痰,除寒暖中,散肿止痛。治喘嗽反胃,痹木脚气,筋骨腰节诸痛。"⑥《现代实用中药》:"捣烂如泥,外用作皮肤刺激引赤药。"⑦《药材资料汇编》:"功能暖胃,增进食欲,并可为中毒后之催吐剂。"⑧《东北药植志》:"大量用可作麻醉剂。"
白术
类别: 补虚药
补脾,益胃,燥湿,和中,安胎。治脾胃气弱,不思饮食,倦怠少气,虚胀,泄泻,痰饮,水肿,黄疸,湿痹,小便不利,头晕,自汗,胎气不安。 ①《本经》:"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 ②《别录》:"主大风在身面,风眩头痛,目泪出,消痰水,逐皮间风水结肿,除心下急满,及霍乱吐下不止,利腰脐间血,益津液,暖胃,消谷嗜食。" ③《药性论》:"主大风顽痹,多年气痢,心腹胀痛,破消宿食,开胃,去痰诞,除寒热,止下泄,主面光悦,驻颜去皯,治水肿胀满,止呕逆,腹内冷痛,吐泻不住,及胃气虚冷痢。" ④《唐本草》:"利小便。" ⑤《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疾,五劳七伤,冷气腹胀,补腰膝,消痰,治水气,利小便,止反胃呕逆,及筋骨弱软,痃癖气块,妇人冷癥瘕,温疾,山岚瘴气,除烦长肌。" ⑥《医学启源》:"除湿益燥,和中益气,温中,去脾胃中湿,除胃热,强脾胃,进饮食,和胃,生津液,主肌热,四肢困倦,目不欲开,怠惰嗜卧,不思饮食,止渴,安胎。" ⑦李杲:"去诸经中湿而理脾胃。" ⑧王好古:"理中益脾,补肝风虚,主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身体重,心下急痛,心下水痞,冲脉为病,逆气里急,脐腹痛。" ⑨《本草衍义补遗》:"有汗则止,无汗则发。能消虚痰。"
柴胡
类别: 解表药
和解表里,疏肝,升阳。治寒热往来,胸满胁痛,口苦耳聋,头痛目眩,疟疾,下利脱肛,月经不调,子宫下垂。①《本经》: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②《别录》:除伤寒心下烦热,诸痰热结实,胸中邪逆,五藏间游气,大肠停积,水胀,及湿痹拘挛。亦可作浴汤。③《药性论》:治热劳骨节烦疼,热气,肩背疼痛,宣畅血气,劳乏羸瘦;主下气消食,主时疾内外热不解,单煮服。④《千金方》:苗汁治耳聋,灌耳中。⑤《四声本草》:主痰澜、胸胁中痞。⑥《日华子本草》:补五劳七伤,除烦止惊,益气力,消痰止嗽,润心肺,添精补髓,天行温疾热狂乏绝,胸胁气满,健忘。⑦《珍珠囊》:去往来寒热,胆痹,非柴胡梢子不能除。⑧《医学启源》:除虚劳烦热,解散肌热,去早晨潮热。⑨《滇南本草》:伤寒发汗解表要药,退六经邪热往来,痹痿,除肝家邪热、痨热,行肝经逆结之气,止左胁肝气疼痛,治妇人血热烧经,能调月经。发汗用嫩蕊,治虚热、调经用根。⑩《纲目》:治阳气下陷,平肝、胆、三焦、包络相火,及头痛、眩晕,目昏、赤痛障翳,耳聋鸣,诸疟,及肥气寒热,妇人热入血室,经水不调,小儿痘疹余热,五疳羸热。
陈皮
类别: 理气药
茯神
类别: 安神药
宁心,安神,利水。治心虚惊悸,健忘,失眠,惊痫,小便不利。①《别录》:疗风眩,风虚,五劳,口干。止惊悸,多恚怒,善忘。开心益智,养精神。②《药性论》:主惊痫,安神定志,补劳乏;主心下急痛坚满,小肠不利。③《本草再新》:治心虚气短,健脾利温。
甘草
类别: 补虚药
和中缓急,润肺,解毒,调和诸药。炙用,治脾胃虚弱,食少,腹痛便溏,劳倦发热,肺痿咳嗽,心悸,惊痫;生用,治咽喉肿痛,消化性溃疡,痈疽疮疡,解药毒及食物中毒。 ①《本经》:"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 ②《别录》:"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 ③《药性论》:"主腹中冷痛,治惊痫,除腹胀满;补益五脏;制诸药毒;养肾气内伤,令人阴(不)痿;主妇人血沥腰痛;虚而多热;加而用之。" ④《日华子本草》:"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通九窍,利百脉,益精养气,壮筋骨,解冷热。" ⑤《珍珠囊》:"补血,养胃。" ⑥《汤液本草》:"治肺痿之脓血,而作吐剂;消五发之疮疽,与黄耆同功。" ⑦《纲目》:"解小儿胎毒、惊痼,降火止痛。" ⑧《中国药植图鉴》:"治消化性溃疡和黄疸。"
芥子
类别: 解表药
温中散寒,利气豁痰,通经络,消肿毒。治胃寒吐食,心腹疼痛,肺寒咳嗽,痛痹,喉痹,阴疽,流痰,跌打损伤。①《别录》:主射工及注气发无恒处,丸服之;或捣为末,酢和涂之。②陶弘景:归鼻。去一切邪恶疰气,喉痹。③《日华子本草》:治风毒肿及麻痹,醋研敷之;扑损瘀血,腰痛肾冷,和生姜研微暖涂贴;心痛,酒醋服之。④《日用本草》:研末水调涂顶囟,止衄血。⑤《纲目》:温中散寒,豁痰利窍。治胃寒吐食,肺寒咳嗽,风冷气痛,口噤唇紧。消散痈肿、瘀血。⑥《分类草药性》:消肿毒,止血痢。
神曲
类别: 消食药
健脾和胃,消食调中。治饮食停滞,胸痞腹胀,呕吐泻痢,产后瘀血腹痛,小儿腹大坚积。①《药性论》:"化水谷宿食,癥结积滞,健脾暖胃。"②张元素:"养胃气。治亦白荆。"③《汤液本草》:"疗脏腑中风气,调中下气,开胃消宿食。主霍乱心膈气,痰逆,除烦,破癥结及补虚,去冷气,除肠胃中塞,不下食。能治小儿腹坚大如盘,胸中满,胎动不安,或腰痛抢心,下血不止。"④《纲目》:"消食下气,除痰逆霍乱泄痢胀满。闪挫腰痛者,煅过淬酒温服有效,妇人产后欲回乳者,炒研酒服二钱,日二。"⑤《本草述》:"治伤暑,伤饮食,伤劳倦,疟气痞证,水肿胀满积聚,痰饮咳嗽,呕吐反胃,霍乱,蓄血,心痛,胃脘痛,胁痛,痹痿眩晕,身重,不能食,黄疸。"⑥《本草再新》:"消瘰疬疽瘤。"
远志
类别: 安神药
安神益智,祛痰,解郁。治惊悸,健忘,梦遗,失眠,咳嗽多痰,痈疽疮肿。(1)祛痰开窍:用于痰阻心窍之神昏痰盛及精神失常,可配菖蒲、郁金。(2)交通心肾:用于心肾不交之失眠,常配茯苓、酸枣仁。①《本经》:主咳逆伤中,补不足,除邪气,利九窍,益智慧,耳目聪明,不忘,强志倍力。②《本草经集注》:杀天雄、附子毒。③《别录》:定心气,止惊悸,益精,去心下膈气、皮肤中热、面目黄。④《药性论》:治心神健春,坚壮阳道。主梦邪。⑤《日华子本草》:主膈气惊魇,长肌肉,助筋骨,妇人血噤失音,小儿客忤。⑥王好古:治肾积奔豚。⑦《纲目》:治一切痈疽。⑧《滇南本草》:养心血,镇惊,宁心,散痰涎。疗五痫角弓反张,惊搐,口吐痰涎,手足战摇,不省人事,缩小便,治赤白浊,膏淋,滑精不禁。⑨《本草再新》:行气散郁,并善豁痰。
栀子
类别: 清热药
清热,泻火,凉血。治热病虚烦不眠,黄疸,淋病,消渴,目赤,咽痛,吐血,衄血,血痢,尿血,热毒疮疡,扭伤肿痛。 ①《本经》:"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疱皶鼻,白癞,赤癞,疮疡。" ②《本草经集注》:"解踯躅毒。" ③《别录》:"疗目热亦痛,胸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胃中热气。" ④《药性论》:"杀蟅虫毒,去热毒风,利五淋,主中恶,通小便,解五种黄病,明目,治时疾除热及消渴口干,目赤肿痛。" ⑤《食疗本草》:"主瘖哑,紫癜风,黄疸积热心躁。" ⑥《医学启源》:"疗心经客热,除烦躁,去上焦虚热,治风。" ⑦《药类法象》:"治心烦懊憹而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绝,血滞而小便不利。" ⑧朱震亨:"泻三焦火,清胃脘血,治热厥心痛,解热郁,行结气。" ⑧《纲目》:"治吐血、衄血、血痢、下血、血淋,损伤瘀血,及伤寒劳复,热厥头痛,疝气,汤火伤。" ⑩《本草备要》:"生用泻火,炒黑止血,姜汁炒治烦呕,内热用仁,表热用皮。" ⑾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凉血泻火。治黄疸型肝炎,蚕豆黄,感冒高热,菌痢,肾炎水肿,鼻衄,口舌生疮,乳腺炎,疮疡肿毒。"
用药咨询
三叉神经痛经常发火
三叉神经痛经常发火,可能与情绪激动、饮食不当、药物因素等有关。建议患者及时到医院就诊,明确诊断后进行针对性治疗。1、情绪激动:如果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情绪过于激动,可能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从而诱发三叉神经痛发作,表现为经常发火的情况。此时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建议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过大;2、饮食不当:如果患者经常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大蒜等,或者长期饮酒、吸烟等,则可能会对三叉神经造成一定刺激,从而引起疼痛症状加重,出现经常发火的现象。建议患者调整不良的饮食习惯,尽量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并且戒烟戒酒;3、药物因素:如果患者服用抗精神病类药物,如盐酸氯丙嗪片等,则可能会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从而影响大脑皮质功能,导致机体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进而出现上述情况。建议患者遵医嘱停药或更换其他药物进行治疗;4、其他原因:如果患有脑血管疾病,如脑梗死等,则可能会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在疾病发作时会出现感觉障碍的症状,从而导致三叉神经痛经常发火。建议患者遵医嘱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等药物进行治疗。对于三叉神经痛的患者而言,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同时还要注意保暖工作,避免受凉。
鼻子发火气是什么原因
鼻子发火气多考虑是空气干燥引起的,也可能是上火、急性鼻炎、慢性鼻炎、鼻窦炎等原因导致的,建议患者根据引起的原因对症治疗。1、空气干燥若是处于秋冬季节,室内外的空气比较干燥,可能会影响鼻腔黏膜分泌物的排出,从而出现鼻腔干燥、疼痛等现象。建议患者多喝温水,适量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比如雪梨、火龙果、油麦菜等,可以为身体补充所需要的水分。同时,也可以使用加湿器进行缓解。2、上火如果经常吃辛辣、油腻食物,容易导致体内热气增加,诱发上火,会出现口干舌燥、鼻腔干燥、咽喉肿痛等不适症状。患者可遵医嘱口服牛黄上清丸、黄连上清片等药物进行改善,还要注意三餐规律,避免暴饮暴食。3、急性鼻炎急性鼻炎可能是由于病毒感染、接触过敏原等原因所引起,由于炎症刺激鼻腔黏膜,会导致鼻腔黏膜充血、肿胀,从而出现鼻塞、流涕等症状。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盐酸萘甲唑啉滴鼻液、盐酸羟甲唑啉滴鼻液等药物进行治疗。4、慢性鼻炎如果患者本身患有慢性鼻炎,由于鼻腔黏膜反复受到炎症刺激,会导致鼻腔黏膜增生、肥厚,从而出现鼻塞、流涕等症状。患者可以遵医嘱使用曲安奈德鼻喷雾剂、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等药物进行治疗。5、鼻窦炎如果长期吸烟酗酒,可能会导致鼻腔受到细菌入侵诱发炎症,会出现流脓涕、嗅觉减退等情况。患者可遵医嘱使用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等药物进行改善,还要戒烟戒酒,多加休息。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易烦躁易怒易发火吃什么药
易烦躁、易怒、易发火,可能是由于精神压力大、焦虑症、躁狂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内分泌失调等原因所引起,建议患者及时到医院就诊,根据不同病因选择针对性治疗。1、精神压力大由于患者近期精神压力过大,导致大脑处于疲劳状态,无法得到充分休息,从而引起上述症状。建议患者适当进行户外运动,如游泳、爬山等,有助于排解压力,保持情绪稳定。2、焦虑症焦虑症是指在日常情况下出现强烈、持续性担忧和恐惧,可在几分钟之内达到顶峰,患者会出现坐立不安、烦躁、易怒等症状。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艾司唑仑片、盐酸丁螺环酮片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患者还可以配合医生通过认知行为疗法进行心理治疗。3、躁狂症躁狂症是以情感的病理性高涨为特征的一种精神疾病,通常是由于遗传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等原因所引起,由于躁狂症会导致患者的情绪异常高涨,出现易烦躁、易怒、易发火的情况,建议患者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丙戊酸钠片、卡马西平片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患者还可以配合医生通过心理疏导进行治疗。4、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指甲状腺腺体本身产生甲状腺激素过多而引起的甲状腺毒症,可导致机体代谢活动加快。患者主要表现为高代谢综合征,如易激动、易饥饿、消瘦等症状,还会出现上述症状。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甲巯咪唑片、丙硫氧嘧啶片等药物进行治疗。5、内分泌失调内分泌失调可能是由于患者长期熬夜、精神压力过大等原因所引起,内分泌失调会导致人体内的激素水平出现紊乱,从而引起易烦躁、易怒、发火的情况。建议患者在生活中需要注意避免熬夜,注意劳逸结合,以免引起内分泌失调的情况发生。必要时,患者也可以遵医嘱使用四物胶囊、当归养血丸等中成药进行调理。除此之外,建议食用清淡类的食物,如大米粥、水果沙拉、排骨汤等,也可以食用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如香蕉、火龙果、西红柿等。但是不建议食用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火锅、毛血旺等。若症状持续加重不缓解建议及时就医治疗,以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