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乙肝是指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目前乙肝抗病毒治疗主要包括核苷类似物和干扰素两大类药物,这类药物的副作用主要有代谢紊乱、肝功能损害、骨髓抑制、免疫紊乱等方面。
1、代谢紊乱:干扰素会破坏肝细胞的正常功能,导致分泌的胆汁、胰液和胃液的酸碱平衡被打破,可能会引起脂肪肝、胆汁淤积性肝炎、肝坏死等肝功能损害。同时乙肝抗病毒药物也会对内分泌系统造成影响,如用干扰素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出现甲状腺功能亢进,用干扰素治疗时,可能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会减少,从而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2、肝功能损害:乙肝抗病毒治疗药物中的核苷类似物主要是针对慢性乙型肝炎进行治疗,此类药物对肝细胞的损伤较大,容易引起血胆红素升高、氨基转移酶升高,以及谷丙转氨酶升高,而且使用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需要长期用药,也容易造成肝功能损害;
3、骨髓抑制:使用干扰素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时,可能会对骨髓造血系统产生抑制,使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的水平下降;
4、免疫紊乱:乙肝抗病毒治疗药物还可能导致免疫功能出现紊乱,诱发一系列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甲状腺炎、过敏性紫癜、银屑病等;
5、其他方面:干扰素对胃肠道也有一定的刺激性,可能会造成胃肠道黏膜损伤,引起恶心、呕吐、食欲下降,也有可能造成毛发脱落、月经失调,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发热、乏力、嗜睡等症状。
乙肝患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根据自身的肝功能以及疾病的严重程度来选择合适的抗病毒药物治疗,不可自行盲目用药,以免诱发肝功能损害,或病毒耐药性的情况,同时在用药期间还需要定期到医院做复查,观察病情的恢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