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维生素C又称抗坏血酸,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具有抗氧化、促进铁吸收、改善肠道功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坏血病、传染病及紫癜等疾病。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慢性铁中毒、维生素C缺乏症,以及过敏性疾病、紫癜等疾病。
1、慢性铁中毒:慢性铁中毒患者血清维生素C呈低值,但尿潜血试验为阴性,可通过维生素C排泄试验和24小时尿游离钙测定来确诊。慢性铁中毒的患者可口服维生素C来促进铁的排泄,并遵医嘱联合使用维生素E来抗氧化、抗衰老,有助于维持机体正常代谢;
2、维生素C缺乏症:又称坏血病,维生素C缺乏可引起小儿牙龈出血、皮肤黏膜出血、月经过多、消化道出血等症状。轻症患者可通过食用新鲜蔬菜和水果进行补充,如西红柿、猕猴桃等,较重的患者建议遵医嘱口服维生素C片、维生素C泡腾片等药物来补充;
3、过敏性疾病:如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等,长期食用过量维生素C可能会引起腹泻、皮疹、胃肠道出血等症状。建议患者及时停药,并就医进行过敏原检测,避免再次接触。在日常生活中,过敏患者应注意饮食清淡,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胡椒等。建议适当进行运动锻炼,增强身体抵抗力;
4、紫癜:主要病因是体内血小板减少及凝血因子缺乏导致的血管出现出血的症状。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泼尼松、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以及维生素C、钙剂等进行治疗。
此外,建议患者在服药期间严格按照医嘱用药,不可擅自增减药量或停药。同时应定期复查血常规、尿常规等检查,以明确治疗效果以及疾病恢复情况。